书屋作文网

位置:首页 > 情感 > 记忆

读《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1000字(精选6篇)作文

记忆1.5W

篇一:读《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1000字

读《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1000字(精选6篇)作文

关于杭州的赞颂,自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天上天堂,地上苏杭”,杭州一直以来以风景优美,酷似仙境著称。像我一样的杭州土著,也从小到大生活在如天堂般美丽的西湖边,倾听着口口相传的悠久故事。可以说,杭州光辉亮丽的形象早已在我们心中扎了根。直到这个夏天,一本书让我改变了对杭州的认知。

书的名字是叫《人间杭州》,而书中的内容也正如其名,瞬间就把读这本书的杭州人拉下了天堂,而回到了人间。随着深入的阅读,怀疑的种子在我心中慢慢滋长。自从几千年前,隋炀帝修挖大运河以来,一艘艘航船拉来了大量的财富,也让杭州逐渐壮大。但是这座城市早在千年前,就被人以“浮诞”相称。纵观整个历史,杭州没有出过知名将领,没有出过王公大臣,没有科学家,没有哲学家,甚至没有小说家。南宋时期,北方中原沦陷,朝廷却依然偏安江南一隅。“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临安城的如画山水,让几近亡国的统治者如痴如醉,景色也就有了软弱的污名。从这个视角看来,杭州顿时失去那高高在上的神性,而显得平平无奇,甚至可以说是懦弱了。杭州,真不过只是人间之城吗?多水的江南,真的只是如易碎的玻璃一般吗?

我想起了白居易,力排众议修建白堤。我想起了苏东坡,那个号称“前世杭州人”的苏轼,在杭州为西湖写下450多首诗词。我想起吴越王修筑钱塘江大堤,让千里之内杜绝水患,成为良田。杭州可能没有学者,没有诗人,但是它总是不乏为民着想的好官。我想起了大运河,那在书中被描述为“肮脏、繁乱又生生不息”的大运河,露出的确是最人间的烟火味。

我又想起了《白蛇传》的故事。纵使没有真的蛇精存在于断桥底,那曾经镇压过白娘子的雷峰塔也披上一层奇幻的面纱。待早春江南蒙蒙细雨之时,撑伞伫立在断桥之上,又不知会不会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仿佛在一瞬间到了几千年前的那个同样的春天。远远望去,群山在烟雨的笼罩之中若隐若现,这又如何不是最奇幻的天上景?

听家中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专家来杭州考察,顿时被如画的西湖所吸引,把杭州定位为旅游和轻工业并存的休闲城市。后来也走过弯路,为了重工业生产,在工业资源稀缺的杭州兴办工矿,要去开采萧山品质极差的石煤。迈入新世纪,杭州抓住了信息化之风,发展信息商业,才有了如今繁盛的杭州。而现在,杭州又要迎接亚运会的到来。几朵莲花盛开在城郊,这又将会给杭州带来怎样的新机遇?

杭州的确是天上人间之城。它有超脱于尘世的曼妙景色,有如天堂般舒适的气候,它是天上的。它也作为航运枢纽,连接着南北,在新时代散发出人间烟火气。西湖边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游客,与即将到来的全亚洲人民,都无不证明,杭州更是人间的。两种甚至可以说是迥然不同的评价,却宛如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缺一不可。那么虚幻,不似在人间,又那么亲切,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杭州,天上也好,人间也好,它都是我们最亲切的家乡。

篇二:读《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1000字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题记

站在杭州之巅,眺望。

一边是钱塘江,浪潮汹涌,奔流向前。这是杭州。

另一边是西湖,婷婷袅袅,待字闺中。这亦是杭州。

一本《人间杭州》,将杭州五千年来的历史与文化,简单成一张张轻薄而又厚重的纸。翻书的片刻,是一个杭州,书卷气很浓,涌现出褚遂良、贺知章、沈括等等文人志士;折页的瞬间,是一个杭州,市井气很重,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经过千年的打磨,二者竟毫无矛盾地结合在一起,成就了这座“生活品质之城”。

而在这繁华的背后,还有一个杭州,一个藏在闹市中心大塔儿巷里的女郎,“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是霓虹变幻前这座城市最本初的模样,也是繁华落尽后这座城市最终的归宿。令人不禁感叹,原来一堵爬满了青苔和爬山虎的矮墙,竟可隔开两个时代。

站在杭州之巅,我看见车水马龙里的国泰民安,看见小巷深宅里的悠然自得。

不论身居闹市还是小巷,作为一个杭州人,唯一要思考的哲学问题就是“生活”,从某一方面讲,杭州人甚至是安于现状的。有人曾创作过一篇《四时幽赏录》,介绍一年四季西湖的游玩项目,并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在这“安于现状”的背后,在骨子里,杭州人又是敢于创新、锲而不舍的。“改革先锋”马云,在杭州政府的支持下,勇于发展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以前提到杭州,人们会想到西湖;我希望未来提到杭州,人们会想到杭州的数字经济”。最终,阿里巴巴公司跻身世界五百强并且排名第一,互联网也成为杭州的另一个标志,为疫情期间杭州率先研发出健康码奠定了基础。

这是杭州,一切矛盾的城市,万物和谐的杭州。

如果实在要将杭州总结成两个字的话,那应该是“包容”。

谁能想象,一座城市,竟能够容下波涛滚滚的钱塘江与风光旖旎的西湖,容下市井气与书卷气,甚至容下古老与先进,过去与未来?

站在杭州之巅,眺望。

但见、日升月落,云卷云舒。

这就是杭州。

原来,杭州是一幅雅俗共赏的卷轴,沉淀千年的墨水,饱盈历史的厚重。它从来不需要人去评判,其所留下的每一处锦绣,抑或是污点,遭受的每一次天灾,抑或是人祸,都伴随着这座城市,永远在那里,将裁判的权利留给了时间。

站在杭州之巅,眺望。

我看到、一年四季的西湖景,柔和与坚韧齐飞,宁静共喧嚣一色。

这是一座杭州,海纳百川,心心相融。

我看到、八月十五的钱江潮,波涛滚滚,奋发向前。

这是一座杭州,脚踏实地,@未来。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篇三:读《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1000字

读了吴晓波的《人间杭州》,我仍旧沉浸在西湖的美景里、历史的长河中。而杭州西湖最有名的景点莫过于那富有韵味的断桥了。

书中“许仙与白娘子”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的爱情故事,都与断桥有关。白娘子为救许仙而被困于雷峰塔下,与许仙分离。而梁山伯更是到了祝英台要嫁于他人之时,才知道“他”是女儿身,相思成疾郁郁而终,最终祝英台也与之化蝶而去。这些故事以悲剧收场,以“断”为结局的,让我不禁认为与断桥相关的事物都必定会以悲剧而终。但细品《人间杭州》,我对“断”又有了新的看法,“断”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和”。虽然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没有在现实世界中继续彼此的情缘,但在世世代代人的心中,他们就是世界上最为般配、美好的情侣,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也在众人的口中,延绵不断,经久不息。这既是断了也是永恒不断啊!“断”与“和”总是相随相伴,互不分离。“断”即是要断掉封建迷信,愚昧无知;断掉优柔寡断、言听计从;断掉古板无趣,拘束被动。这正是“断”了古时弊,迎来如今的利啊。“和”即是顺应自然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在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下,让整个社会,整个世界,整个地球和平、和谐、和睦发展。而我们的亚运会也正经历着“断”与“和”,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大踏步着。杭州为了亚运会顺利地进行,“断”掉以往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多次的创新。在交通上开发新的交通路线,改善修建新的地铁线路,积极研制新能源交通工具,加强改善交通管理措施;在比赛场馆的选择上又别出心裁,利旧创新,以最低的成本,彰显最美的浙江……此外政府还着力加强改善城市风貌,实施垃圾分类,让大家舍弃不良习惯,美化人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杭城焕然一新。这些不停的“断”就是为了更好的“和”啊。

因为疫情的原因,大家期待的2022杭州亚运会,无法如期举行。刚开始大家有点不理解,也有个别质疑的声音。但是为了杭州人民的安全,为了整个14亿人民的利益,为了伟大祖国的持续稳定发展,我们政府“断”然决定推迟举行。这个“断”是需要多大的智慧和勇气啊!而亚运会推迟举行,这不仅仅是“断”,更是一种“和”。再过一年,随着疫情的发展,以及我们对疫情控制能力的增强,届时亚运会的举办将会更加的顺利。世界各国的运动员经过充分的准备,也能更好的展现自己的实力。亚运推迟一年,杭州亚运会所有竞赛、训练场馆从7月1日起惠民开放。除了让场馆得到更多的实战考验,更能让百姓充分领悟亚运的体育精神。让大家以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迎接来年的亚运会,共创和平、和谐、和睦的世界。相信我们的亚运会在一次次断与和的磨练下,会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作为小小东道主,我“断”然舍弃慵懒的不良习惯、改变优柔寡断的行事方式;积极锻炼身体,参与各项亚运活动、社区志愿者行动,努力为亚运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更加美好的“和谐”未来。正可谓:断过去,迎未来;和众心,强发展;办亚运,展风采!

篇四:读《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1000字

杭州在你心里应该早有印象,是柳绿花红的西子湖畔,是拥挤忙碌的江南都会,是水木春华的人间天堂。我的手里捧着一本《人间杭州》,追随作者吴晓波对杭城的记忆,再次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悠远的文化底蕴

正如作者开篇所记:每一个江南的孩子都养过蚕。芝麻点大的白色小蚕,吃桑叶时“沙沙”的声音,是童年记忆中夏天的声音。踩着自行车,结伴西行去采桑,骑过老和山和古荡,到了良渚村,就有片片桑树林。

蒹葭苍苍,芳草萋萋,尽享良渚怡人山水的孩子们不会想到,脚下这片土地,是历经五千年岁月的“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人间杭州》中那张金灿灿的玉琮照片吸引我踏入了良渚博物院。一方内圆外方的玉琮被置在玻璃展示柜中,表情呆萌的神人兽面纹两侧各有一只神鸟守护,装饰线条细若游丝,它是良渚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凝视它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亚运吉祥物琮琮笑着向我走来。

良渚遗址,大地上的文明,书写着经久绵长的历史诗篇。记忆依旧,文化延续!

诗意的栖居之地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杭州成为全国地理上的一个重要枢纽,进而极大地促进了其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书中历代的杭州城是静好而又繁忙的,大运河如一条财富之河,为这座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富足的生活。

千年的运河穿城而过,从隋时一直流向唐宋,流到今天。我骑车来到坊街,在白墙黑瓦中间穿梭,和那些建在河岸两旁的水乡建筑对话,细细聆听轮胎与青石板碰撞的声音,心底泛起的,是千里运河赋予这座城的富足与诗意。

当时光流水漫过新世纪的河畔,城市从“生存”转向“生活”,曾经的“咽喉吴越,势雄江海”,如今成了诗意的栖居之地。

腾飞的数智杭州

毫无疑问,西湖依然是杭州最值得盼望的地方。断桥上的残雪、苏堤上的春柳、夕阳下的雷峰塔……太多经典在西湖上呈现。而更令我惊艳的是《人间杭州》中记载的这件事:2002年,西湖所有的公园宣布取消门票,是全中国第一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5A级景区。这一决定看上去每年少了一千多万元的门票收入,却数倍级地增加了游客量,进而推动了环西湖商业圈的繁荣。

这就是一座城市的格局!在过去的近十年里,这座城市每年新涌入40万~50万的年轻人。他们像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重构了人口结构、人文气质和产业格局,让杭州成为一座“不眠之城”。

如今,城市大脑治理下的数智杭州,更让杭州成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智能、便捷的生活让杭州被称为掌上办事之城。像办理房产登记、水电过户、申领市民卡等,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行了。

杭州这座城市,总能走进每个人的心里。她的文化底蕴悠远灿烂,她的发展更是令人惊叹。明年的亚运盛会,为人间杭州更添了几分畅想与未来。

篇五:读《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1000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首词在杭州家喻户晓,然而此时的作者眼疾严重,近乎半盲,但在这首词中,在作者悠远记忆里的杭州仍是色彩流溢,令人回忆无穷。但究竟是什么,使得杭州这座即不是军事要地也不是权力中心的小城市迅速地发展起来呢?这本书,为我们展开了杭州千秋万载的历史画卷。

杭州之美,闻名遐迩。最开始,魏晋时期的北民南迁为江南夷地,带来了巨量的劳动力与财富;白居易和苏轼的到来,成功地将西湖开化,使之成为杭州的眼眸;隋唐时期开拓的大运河成为古代中国的命脉,做为大运河的终点,杭州及其两浙自然也受起影响,变得繁荣富庶。以至于千百年来头顶“国家命脉”“财赋渊薮”“天下粮仓”等光环。以至于马克·波罗将这里称为“最美丽华贵之城“。一次次的外敌入侵,一次次的改朝换代,没有使得这座古老城市的灵魂受到伤害,而是让这里得到了民族多元化的大碰撞。

可是,有一天,狼烟四起,火炮声隆隆作响,远方的大炮打开了旧中国的国门。随即,这个古老的天国被迫与国外交流。不久,上海取代了杭州的经济地位,现代化的银行代替了旧时代的钱庄,铁路的兴起使得大运河失去了最本质的意义。而失去水运,对杭州是最致命的,随着人流、物流的减少,商业自然颓废,那时的杭州,便成了一座单调而过时的城市,能令人回忆的也仅仅只是西湖明媚的景色的香火旺盛的灵隐寺。

自此,这座古老的城市陷入了沉寂,就像是一个熟睡的巨人。

再度引来转机的是20世纪90年代,此时的杭州百货、工业、零售商业似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突然间兴盛起来。2016年,杭州市政府由武林门搬迁至钱江新城,同年,杭州举办G20峰会,2019年4月,亚运会组委会宣布将第19届亚运会于杭州举行。

那么,为何杭州能从近代的颓废突然华丽变身为一座国内乃至国际都知名度的城市?这本书并没有给出十分令人满意的答案。于是,我又翻找了另一本书《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千年以来东南地区文化区重构与杭州的崛起》。这本书大约是这样说的:由于清末科举制废除,学徒制不能满足新式行业诸如商业金融业等机构需要,而江浙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与之匹配的新式教育相互映衬,为江浙财团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历史环境与教育基础,而江浙财团的形成则为杭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无论过去如何,如今的杭州已变得更发达与文明。杭州的历史回忆在今看来,在于民间小吃,在于绸伞扇三绝,在于灵隐寺的香火流传,在于三生石,在于万松书院的百年薪火相传。高度的发达更是使得杭州的诗意山水与恢宏建筑顾盼生辉。

篇六:读《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1000字

在一个炎炎夏日,我走进浙江博物馆。

我看到了一双大大的眼睛,它仿佛从遥远的古代穿越而来,在橱窗里静静地注视着我。我不由自主走到它的身边。啊,这双眼睛刻在一尊玉琮上。这玉琮内圆外方,上大下小,中间对钻圆孔,厚重典雅。

讲解员告诉我,这尊玉琮1986年出土于杭州市余杭反山12号墓,高8。9厘米,直径16。5到17。6厘米,四角都刻着神人兽面纹,是迄今为止雕琢最精美、品质最佳、体量最大的玉琮,所以被誉为“琮王”。

那这是谁的眼睛呢?讲解员说这还是一个难解的谜,考古专家们也还没研究清楚。

回到家,我翻开《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良渚:东方的“城市之母”》跃入我的眼帘,我赶紧细细品读:“……这块玉琮所呈现的复杂而对称的图文,是千年之后的殷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的雏形……”

我心头一震,啊,我明白了,这是良渚先民的眼睛!五千多年前,良渚古国的先民来到美丽的水中之洲——良渚,在这里,他们兴建了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种植水稻,制造陶器、玉器,繁衍生息。这双眼睛多么深情,注视着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这是良渚先民的眼睛。他们创造出了玉璧、玉琮、玉钺等一系列礼器。当年,他们擎苍璧以礼天,持黄琮来礼地,祈愿风调雨顺,祈愿仓廪充实,祈愿天佑家园,祈愿国泰民安。这双眼睛多么虔诚,蕴含着先民们的对天神的敬畏与信仰。

这是良渚先民的眼睛。他们穿越五千年注视着我们,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引领我们领略神奇悠久的良渚文明,希望我们铭记先人的足迹。

后来,浙江博物馆举办了用陶泥烧瓷的方式制作良渚玉琮的活动,我赶紧报名参加。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用陶泥做成了一个“玉琮”,小心翼翼地刻上那双大大的神秘的眼睛。

经过烧制,“玉琮”跟着我回家了。看着那双熟悉的眼睛,我轻轻说:“你知道吗?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了,良渚先人的力量和智慧,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将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遥望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之光。”

吴晓波在书里写到:“如果良渚王向西眺望,穿越到7000公里之外,他会在幼发拉底河下游的一个河谷看见另外一座城市的存在。在西方文明史上,它被叫作乌鲁克,是人类历史上的城市之母……”彼时,良渚和乌鲁克互不知晓,却以各自的方式抵达了文明的最高点。此时,良渚和乌鲁克,这两个“城市之母”从历史中披星戴月中走出,因杭州2022亚运会,跨越时空,终于在人间天堂相会。

“你高兴吗?”我问,那双神秘的眼睛注视着我,眼神里充满了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