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作文网

位置:首页 > 原创专区 > 精选

由姓名看中华文化的变迁作文800字

精选2.39W

一粒沙即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也是一粒沙。倘用这来形容姓名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再好不过了。了解了姓名的密码,也可管中窥豹般地探察到文化的基因了。

由姓名看中华文化的变迁作文800字

“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日正则令,安余日灵均”,或许难以想像,《离骚》篇章竟是诗人屈原如数家珍般地列举“内美”,除却血统与生辰之外,便是一个寓意美好的名字。早在先秦时代,姓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标志,还是地位,甚至个人品质良好的标志。令屈原备感自豪的背后,是等级制度严密得令人喘不过气的时代传统,或许是姓名的来之不易,才更加突显其特殊。

秦王扫六合,结束了春秋战国混乱的争霸割据局面,在秦汉两代开始,礼乐制度在原本的废墟上重建,以儒家之道开始它长达千年的统治,几乎所有平民百姓都拥有了姓名,而各种姓氏背后的贵族印记也随同焚化如灰的古籍般被掩埋在了过去。而名、字、号、别号等等占据了封建社会,其种类细则之繁盛难以细数,单单是号可由官职、籍贯、兴趣、各种方面来定义。姓名寓景取材多样化,似乎又暗示着文学在华夏的土壤上蓬勃生长。诚然,单以文学在秦汉之后也逐渐与巫医方面分离,而逐渐兴起的士人阶级也使文学创作更加自觉化、独立化,并最终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沃土。

而临近近现代,文人学者中有字和号的愈来愈少,似乎留有深刻印像的也不过毛泽东字润之,朱自清号佩弦之类,而至于各家各户中,也不过只有个姓名罢了。至于字、号之类皆烟消云散,也不过被掩埋在过去的时光中了。所谓“旧时王谢堂前满,飞入寻常百姓家”也不过如此。在姓名简化,不仅仅是取缔过去的制度、习俗来改善社会,而更是文学通俗化,民众教育水平提升之后的必然结果。在生活中,姓名逐渐只留下了人称和寓意的作用,实用化和通俗化也使生活中对人、事的记忆更加便利快捷。试想一下,当今要你记住身边的人的字,号甚至别号,这岂不是平添了不知多少麻烦,也正像某位笔者戏谑的那样:“这么多的名字,难不成是怕名气太大了一个名字承担不下吗?”

姓名从最初的身份等级的标识,渐向复杂的文人发展,而又随时代的浪潮简约实用化。正是时间潜移默化的作用,或许谁都没有评判这种变化是好是坏,这也仅不住做为文化一面真实的镜子,折射出岁月长河中每一朵浪的虚影罢了。后来之人也不过望洋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