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作文网

位置:首页 > 原创专区 > 精选

这里有我的足迹作文600字

精选2.51W

篇一:这里有我的足迹作文600字

这里有我的足迹作文600字

赵昱煊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脍炙人口的诗句的背后,是名享天下的美绝、乐绝、悲绝的诗城——白帝城。在这里,有我的足迹。

走过风廊桥,拾级而上,驻足于大门前。绿树掩映下,白墙黑匾,红砖青瓦,添了几分历史气息。两侧“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遇百牢关”工工整整,为郭沫若所书。这,说的就是夔门了。

立在白帝,极目远眺,才发现“险”字之极妙。且看,红装赤甲山巍峨江北,素裹白盐山耸立江南。两个巨人挺立相峙,天开一线,峡张一门。此线绵延数里,忽在拐弯处收缩,消失,成为一点,留下无穷的回味与联想。此门将宽敞的大江束为小半,“险”字便完全显露出来了。有诗为证:“众水会”转弯处的“蟾蜍山”更加惟妙惟肖,似在凝望东逝的江水,相映成趣,美不胜收。蓝天、绿水、白山、红峰、美诗、胜地。岂不为白帝美绝?

远望夔门,这里,有我的足迹。

向前几步,见到了《早发白帝城》,刻在块石碑上。

不禁想起,年近甲的李白,忽闻大赦时的欢喜,他提笔,便写就“千里江陵一日还”。他在白帝的江中,抬头仰望,见到白帝彩云缭绕,如在云间,雄奇壮丽,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里,是不朽诗人的新生活的开始;这里,迸发着豪情与欢愉。这,堪称白帝乐绝。

轻抚石碑,这里,有我的足迹。

忽的,天阴了下来,须臾,下起雨来了,凉凉的。回首,朦朦的雨中,朦朦地看见,白帝托孤。

蜡像不那么新了,甚至有些发白,却惹下了我满眼的泪。病榻上的刘备,是那样的虚弱无力。看着两个儿子,眼中的光,是无奈无助的,他想起了自己的两个兄弟。数月前,他怀着满腔的怒火为已故的兄弟复仇,却被无情的连营之火所反噬!“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犹在耳。既然复仇不得,只好以死为敬。

凝视蜡像,这里,有我的足迹。

白帝有幸,有着夔门的美丽和雄壮;有着李白的诗意与天真:有着刘备的战火与沉郁。而我,更加有幸,在这千年绝唱中,留下一片,属于我的足迹。

长江流过白帝,流过夔门,融李白之乐,刘备之悲,载着白帝三绝。很快,流到巫峡,西陵峡;很快,流过昭君之乡,屈原故里。而我,也将紧随着这历史脉搏,在白帝和它的前方,留下我的足迹。

篇二:这里有我的足迹作文600字

李成茜

行至苏州,在这里留下了我的足迹。

拙政园挺立于众多老屋之中。一走进园中,便觉绿荫浓浓。正值夏日,荷的花事正旺。“倚玉轩"“香洲”“荷风四面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可随势赏荷。观景胜地应是荷风四面亭,立于其上而环视四周,均是仰着笑脸的荷,挤得满满当当,冲着天空挺立着。一颗颗清亮的露珠缀在花瓣上,在阳光下折射出花的纹路,使荷显得更加秀丽了。

拙政园的第一串足迹属于王献臣。他因正直不阿而屡遭排挤、仕途不顺。他想要隐居闹市而得山林之性,闲居家中而享赏景之乐。他在园中如此强调荷花,不正是他孤高不群的体现吗?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着走着,发现官场不适合他,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

行至中园,以水造景,形成晃漾弥漫之景,而有开阔疏朗之感。

中园乃林木胜地,如桃花片,“微波吹锦浪,晓色涨红霞”;竹涧,“夹水竹千头,云深水自流”;芭蕉槛,“秋声入枕飘,晓色分窗绿”。归田园居里也都是丛桂参差,丛柳披拂。这里,有我的足迹。

不禁想起老年的王献臣,想必是长须飘飘,一身浩然正气。他苍颜白发,却仍热爱生活。他倚身窗前,细品香茗,赏春日玉兰、清秀夏荷、葱郁密竹、冬日老梅,他便在这四时美景皆备之地独自安然。

王献臣一扭头只留一个潇酒的背影,步入历史的尘烟。众多游人却来追寻他的足迹,而真正读懂他的人又有几个?我们也只能赞美梅孤傲,荷清白,竹正直,可殊不知,这些草木也都沾染了主人的神韵,显得秀丽、不容玷污。

拙政园里,有我的足迹;王献臣的一生,无法深知,但他的纯粹仍值得后人学习。或许大部分游客都只是赏景,可我觉得,只有理解了他的无奈、纯粹,才算是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里,有我的足迹。拙政园在这历史的尘烟中独自美丽……

篇三:这里有我的足迹作文600字

侯怡汛

畅游在拙政园,红阑干畔,白粉墙头,桥影媚,橹声柔,清清爽爽,静静幽幽。这里,有我的足迹。

高耸的上山门牌楼是拙政园大气宏伟的封面,看石墙黄瓦,石狮巍立,古意昂然;古雅的亭院花坛是拙政园精美细致的封底,看小桥流水,影波荡漾,别具风情。

进园门,过小宛,穿长廊,眼前豁然一片荷塘。站在荷风四面亭,亭中有抱柱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三面垂柳茂盛无间,四面芙蓉偎依簇拥。遥望见碧绿丛中芙蓉仙子正淡淡地微笑,那清丽绝伦的身姿摇曳着,醉倒在夏末微醺的风里。近赏见洁白的花瓣舒展地绽放,透明纯净的水滴沿着花瓣的纹理落下,接着便是一圈圈的水波。悠长的岁月将昔日静静赏荷的昔人淡褪,现实的洪流带来了许多匆匆的游人及摄影师。芙蓉仙子寂寞地成为相片的背景,静静等待一位只为赏荷而赏荷的相知。

沿着曲折的石桥朝池心水阁漫步而来,那飞檐朱漆,画栋雕渠,即使被粉刷多次也掩不住百年的沧桑。转过水阁,下了曲桥,拐上一条青葱的石道,东经洞圆门入枇杷园。

圆中以轩榭小园自成天地,外绕波形云墙和复廊。这里有的是典雅错落的亭台楼阁,杜牧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可以很好地拿来注脚。思绪飞扬,遥想当年帘栊之中也有一位娴静如水的姑娘,凭栏独倚,眼眸如波,享受清净,欣赏明丽。我读懂了古人那静坐雕花木椅上,品香茗,品诗书,品一种安谧充实的生活。

踏入松风水阁,那朱红的柱子落上了烟尘,却显得更典雅稳重。古朴的雕花木椅,酒红的窗棂,发黄的青瓦,剥落的墙皮,我读懂的是古朴的风貌,历史的颜色,艺术的味道。

步上小飞虹,圆中唯一的廊桥,桥面两侧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廊枋下饰,桥两端与曲桥相连。一面荷,一面池,离别在即的荷花也低下了苦闷的脸庞。我读懂的是它对相知的不舍。

观景,赏景,读景,懂景,再留下足迹,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