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作文网

位置:首页 > 自然 > 

民风民俗作文(通用20篇)

3.16W

篇一:民风民俗作文

民风民俗作文(通用20篇)

民俗

陈宇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俗习惯也都有其不同的特色民俗,特色美食。

汉族,五十六朵花中最艳丽的一朵。大年初一,大人们不会打骂孩子,不扫地,不向外泼水,总是怕将新一年的福气与财运扫走或是泼走了。

每逢春节,我都会回家过年。大年三十大家都会杀鸡杀鱼,煮红鸡蛋,买好冥币,往果篮里放上新鲜的苹果橘子,再放上一些五颜六色的糖果。地上走的水里游的都给烫熟了放进担子里。一家之主拿着两卷鞭炮前往祀堂。小孩屁颠屁颠地跟着等着祭拜完就能吃各式各样的糖果。

祀堂早在年前就翻修好了许多微弱的蜡烛火光照亮了范浅黄色时,台上摆满了挤压水果,朴素的农家姑娘穿着新衣。为石台摆着的观音菩萨与关公砖茶倒酒,身后的小孩也照着学拜一拜,再插上香,祭祀结束,门前便会放起鞭炮。噼里啪啦,爆竹火光照进堂内,小孩捂紧耳朵闭上了眼,像是在对堂内的神明许愿。

汉族农家人对古代神明的寄托一代代流传,至今他们也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对他人的寄托。

篇二:民风民俗作文

湖南民俗微话

李姝亦

每逢春节,家乡的乡亲们不仅要走传统仪式,还要聚集在一起打糍粑。一圈圈的人把两个石槽糍粑筒和一个方桌围得水泄不通,只见两位最具力量的人手握长木柱,伴随着乡亲们的喝彩声,又喊着“一二”的节奏,一下一下用力揉拌着筒中即将成型的糯米糍粑。这其中就有我的爷爷和他的搭档满爷爷,只见两人一上一下,有力的交替配合着。街坊邻居听说了,闻讯赶来,大家也不排斥,“都是一个村的,来吧,快来吧!”一边喊着,招呼着。有的人主动帮忙,有的人驻足观望,有的人喜笑颜开,热情如火的热闹场面一下打开。不一会儿,爷爷把打粘的糯米捏成一个一个圆溜溜的糍粑,把这热乎乎的、散发米香的糍粑裹一层白糖,放一圈芝麻……在一旁的我看的垂涎三尺,爷爷看到我,就顺手把沾上芝麻糖热糍粑递给我,他脸上那藏不住的笑容似乎也感染了我,我再看向周围的乡亲们,大伙吃着糯米糍粑,说笑间享受着劳动的成果,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我咬了一口热乎的糍粑,或许是因为乡亲们的淳朴热情,因为那里面承载着日复一日的劳动成果,手上的白团子变得更香更好吃了。

篇三:民风民俗作文

过年的乐趣

王梦琪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的河南老家有这样一个习俗——喝胡辣汤!

说起胡辣汤,无论是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出门工作的大孩子,还是脸上已经爬满皱纹的老孩子,谁的嘴里不是立刻有一种麻麻的辣辣的感觉呢!

妈妈将牛肉切片,小葱切段,再将干辣椒切成碎,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她再把牛肉、小葱、香菜、淀粉糊、黄豆、盐、辣椒,糊糊涂涂煮成一锅。啊,才煮了两分钟香味就已经飘香十里了。单听着它在锅里叹气的声音,我的口水就已经直流三千尺了。

趁着胡辣汤还在锅里叹气,我们开始在院子里写春联。爷爷写的特别经典,上联是“辞旧岁心想事成”,下联是“迎新春人寿年康”,横批则是“万象更新”。大家都拍手叫好,可我不觉得,爷爷每年都这么写,我都开始有点厌倦了。如果是我,我会写一个十分有趣的春联,比如:上联是“外卖放这里”,下联是“快递放那里”,横批就来个“请别按门铃”。能想出这个春联,我觉得自己特别有才,简直就是天才中的天才,自我感觉好极了。我把它说给大家听,大家都捧腹大笑。

这时,胡辣汤煮好了。看这材料丰富、色泽鲜亮的胡辣汤,我觉得我至少能喝三大碗。

晚饭桌边,我靠在妈妈身边,肚子已经成了一面小鼓了。大家在餐桌前说说笑笑,好是热闹。

我喜欢这麻麻辣辣的胡辣汤,喜欢这热热闹闹的家,心里暖暖的。

篇四:民风民俗作文

广东的春节

黄靖雯

广东的春节独有一番特色,到处喜气洋洋、张灯结彩。

广东人在春节前通常都会去逛花市——要是不去,你这次的春节可就白过了。花市里人山人海,人们汇合成一股巨大、温馨的热流。花市里金橘、菊花、水仙、蝴蝶兰这些花最多。

在花市里能经常见到金橘、菊花,是金橘的“橘”字、“菊花”的“菊”在粤语中跟“吉”同音,金橘的寓意就是大吉大利。大家都想讨个好彩头,到了花市都会搬金橘、菊花回家。

洁白无瑕的水仙花拥有独特的气味,当你向它走进,便能闻到水仙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还有美丽的蝴蝶兰,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像蝴蝶似的。微风吹过,花瓣像蝴蝶似的在风中翩翩起舞。

民以食为天,对于老广来说,过年做煎堆意味着“煎堆碌碌,金银满屋。”煎堆的做法很有趣,首先准备面粉、糖水,用糖水和面,和好之后把面团揉成小球形状,用大拇指在中间压一个小洞做成一个空心的小圆球,再往里面吹气,最后放进油里炸。一个美味的煎堆就完成了,谁会不喜欢这甜甜的脆脆的味道呢?

“逗利是”是广东小孩子最爱的风俗,“逗利是”就是晚辈向长辈讨要红包,一般派出的红包是10元或20元。有些小孩为了多讨点红包,开始了嘴甜模式,春节期间逢人开口就是“恭喜发财,大吉大利”。

不得不说,广东的春节可真有趣。

篇五:民风民俗作文

漳州芗剧

郭贤恩

我的家乡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提起家乡,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漳州的芗剧。

芗剧又称歌仔戏,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是用闽南语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福建省九龙江下游漳州平原的芗江流域。芗剧曲调优美,长于抒情,音乐极具特色,民歌色彩浓郁,说唱特点明显,尤其是“哭调”的丰富动用,有着极强的感染力,极富闽南乡土特色。

有一年,我们全家一起回老家过年。到了初七,正当我以为年要过完了时,爸爸突然对我说:“每年的正月初九开始,村里都会连续演三晚的漳州芗剧。芗剧曲调优美,值得一看。”我低落的心情顿时就被调起来了。

初九那天晚上,我们匆匆忙忙地咽下几口饭,便疾步破门而出。全村老老少少不约而同地来到临时搭好的戏台前,静静等着芗剧的开演。

当戏台的幕布缓缓拉起时,一个个演员随着锣鼓声齐刷刷地冲了出来,优扬的歌声响遍全场。演员的水袖在空中此起彼伏地飞舞着,像那风吹过林中的沙沙声,又似湖面一圈一圈的水波纹,真是太壮观了。我侧耳细听,我的天,一句话也听不懂!我用幽怨的眼神看向爸爸,他哈哈大笑:“这是闽南语,你从小在广州长大,没学过家乡话,肯定听不懂了,但是你可以看戏台两边的字幕啊!”看完芗剧回家后,我还想着刚才演员的表演,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这就是我听不懂的芗剧,虽然只能看字幕才能看懂,但是我还是非常喜欢看。我想:回到广州后,我要好好跟爷爷奶奶学家乡话,争取下次回来时能够听得懂芗剧。

篇六:民风民俗作文

赶场

黄昊坤

赶场及家乡话的赶集,一般以小镇五天一次,大镇19天一次为主。

不同于赶集,赶场更具有地方特色,同时让人读起来更为亲切,每当到了赶场的时候。来自四面八方的村子里的人们会在鸡鸣时起床,来到最近的镇上。天未亮,村子便灯火通明,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人们一般在当天不在家中吃早饭,而是来到镇上找一家餐馆就餐。人们不分彼此坐在餐馆的各个角落,有同桌的人也会聊上几句家常话。不同于城市,这一天人们之间的距离似乎消失了,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亲人。

饭后街上车水马龙。人们在集市上购买各式各样的生活必需品,遇到熟悉的人还能砍价,唠唠嗑。小贩们吆喝着,一声接一声地,似乎在争着抢着比谁的声音响亮,谁卖的东西多呢。集市上的货物种类繁多从小到一卷纸巾一瓶酱油,大到三轮车,电动车。应有尽有,你看了准会眼花缭乱,不知买什么好。

这样热闹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下午,人们才纷纷四散而去。

旧时贫富差距大,赶场让大山沟里的人们能接触到外面的新事物,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和心理。而现如今,赶场已不完全是为了穷人的生活,更多时候作为老一辈人回忆过去,同时鼓励年轻人奋发向上,努力奋斗,为祖国做贡献的引路灯了。

篇七:民风民俗作文

念念不忘的辣椒

牟博

辣椒不仅给人带来味蕾上的跳跃,更是给人带来心底的愉悦。

小时候,每每吃饭时,总会看见大人端出一盘辣椒。色极鲜红,好像一把燃烧着的火。只见大人一筷一筷往自己的饭碗里夹,不一会儿,便全部消灭。此时,他们的脸上也露出了无比的惬意和满足。作为一个农村人,每天都能吃上一碗辣椒,或许就是最大的满足了吧!

记得第一次吃辣椒,心中充满无比的好奇,并随着大人的鼓动,心中蠢蠢欲动。用筷子轻沾一抹红,放进嘴里,顿时嘴里仿佛有一把火在舌尖上跳跃。赶紧把舌头吐出来,并不住地呼气。一大口一大口的白米饭送入嘴里,嘴里的火也渐渐停息,只有无穷的香味弥漫开来。

后来,我慢慢学会了吃辣,却也开始离开了家乡,赴他乡求学。但是心中依然记得家乡最热闹的场景——打辣椒。只见奶奶与几个妇女在院坝前清洗采摘好的朝天椒,红红火火像灯笼一样。充满光泽,籽粒饱满,辣味十足。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下锅的那一刻,一盆的朝天椒倾入锅中,极大的锅勺在里面不停地翻炒。每每经过,眼里总会流下感动的泪水。

现在想吃辣椒的我,总会自己动手。将辣椒放在案板上切碎,切着切着,眼里常含着泪水,还没切完,手早已麻麻的,腰也酸痛不已,便学着奶奶的样子捶背,原来美味总是来之不易的。

每年回家,奶奶总会做美味的辣椒。虽然白发苍苍,十分微弱,看见长大的孙儿与家人,也就笑逐颜开了。

人与人的陪伴可能是短暂的,但那辣椒却永世长存。

我喜爱的辣椒啊!我所怀念的那一抹鲜红的乡愁!

篇八:民风民俗作文

彝族火把节

李富安

马上就要过火把节了,我们一家人从曲靖赶往楚雄的彝族自治区,欢庆专门属于我们彝族人的节日。

经历千山万水,我们很快抵达彝族自治区。火把节要在明天晚上举行,所以我们要休息一天。第二天早上本以为可以好好睡一觉,没想到还要爬到山顶去祭祖,我好奇的问妈妈:为什么要爬山祭祖?妈妈回答:“我们老家只要有人回到村中,必须要去山上看看已过世的先人,代表自己对他们的尊敬和悲痛之意。”听了妈妈的话,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夜幕降临了,这表示我期待已久的火把节马上就要开始了。全村的人都聚集在广场上,广场中都有一堆两米多高的柴堆,还散发着一股汽油味。火把节正式开始了,村长站在台上用彝话跟大家讲话,我听不懂就问妈妈,妈妈高兴地说:“那是祝福我们以后的生活会过得更幸福,财源滚滚的意思”。

讲完话,村长拿起一把“火把”扔在柴堆里,柴堆突然就像喷火龙喷了火一样马上燃烧了起来。人们都欢呼雀跃,沉浸在歌舞中;有的人在对着火堆祈求;还有的人你抱我,我抱你,表达着自己的兴奋。火柴堆发出的光向空中射去,好像是把人们许的愿望向神仙汇报。过了一会儿,几个穿着彝族服装的阿姨手拉着手围着火堆边唱边跳,在这里我们称这种舞为“打跳”,我也兴奋地拉着妈妈一起去“打跳”。空中黑漆漆的,经过火的映衬,天突然显得亮敞无比,那群围着火堆唱唱跳跳,开开心心的人是多么可爱和快乐啊!

夜色深了,火渐渐小了,火把节结束。人们都开心地回家了,这真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希望它能传承下去,让后人都记住这个快乐吉利的日子。

篇九:民风民俗作文

念念不忘的年糕

章淑睿

“吃年糕,年年高”,这是大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我儿时最快乐的一段记忆。

还记得从前每逢新春佳节,家里面就会热闹得不得了。七大姑、八大姨都来到外公家中做客,一起准备着晚上的佳肴。

爸爸在院中砍柴,妈妈在厨房大战,与阿姨们切磋着厨艺。叔叔们在门口贴着春联,比我小几辈的孩子们则在院中玩着鞭炮。而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最让我兴奋的事就是打年糕。

在外公的村中有一口很大的石缸子,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带着米和水来这打年糕。在我还小的时候,我经常会跑去观看。看着大人们把米倒入缸中,再加入一些水,用手把米粉揉成一团。我好奇极了,以至于自己也会偷偷抓一把稻米依样照葫芦地做。常把自己全身上下弄得都是米粉,活像一只小花猫。等米粉差不多成团后,大人们就挥起手中的杵子打年糕。你一下,我一下,一个人打累了就换一个人打,一村子的人其乐融融,年也就在这一下下的捶打中融入年糕中去了。

等我再长大一些,外公就给我做了一把小杵子,带着我一起加入打年糕的行列。我用力挥动着杵子打年糕,把自己的祝福和期望也一起打入年糕之中。每当打完年糕之后,心情就会十分地畅快。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只要吃上一口年糕,不愉快的心情也便抛到脑后去了。

我就在这一声声、一下下的捶打声中慢慢长大。相反,外公却在这捶打声中渐渐变老。于是,哥哥、叔叔们便接起这个杵子,打着年糕,让打年糕的声音一直回荡下去,让年一直过下去。

如今,我上了初中,学业也忙了起来。心中的烦恼也多了起来。不能常与外公一同生活。但是,只要春节一到,我们便会准时在缸前相聚,挥起杵子打年糕,打掉生活中的一切不幸,打来来年的好兆头!

篇十:民风民俗作文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陈姿宇

按照蒙古族的老规矩,那达慕在八月中旬就开始了。“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思是娱乐、游戏。在这热闹的五天中,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来庆祝今年的丰收。

人们早出晚归,穿上最华丽的衣服,带上最美味的食物,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那达慕大会。人们在场地周围那翠色欲流的草题上搭起了一座座彩色的蒙古包,坐在里面一边兴奋地谈论着,一边等待大会开始。

那达慕大会中的活动丰富极了,有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

首先进行摔跤比赛,采用淘汰制。比赛一开始,就有两名身穿精美运动服的健壮的运动员唱三遍《摔跤手歌》,再跳着鹰舞走上场地。对人们行完三礼后,两人就立刻抱做一块,使出浑身的力气,想把对方撂倒。他们的动作有力,将促、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动作发挥得淋漓尽致,博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随著两名运动员格斗得越来越激烈,观众们的情绪也涨到了高潮。他们拼命地给运动员们加油打气,连嗓子都喊哑了也一点也不在乎。终于,一名运动负将另一名撂倒在地,观众间立刻爆发出了一阵惊天动地的掌声,胜利者则会向人们挥手致意。

接着便是赛马。赛马的人数不限,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大家骑上了自己最好的马,来到了跑道上。一大群骏马撒开四蹄,在跑道上飞驰起来,身后伴随着滚滚的尘土,场面十分壮观。一个个身着华衣的骑手骑在马上,一手扬着马鞭,一手抓着缰绳,身后襟飘带舞,显得格外威武。

赛马后过是射箭,主要分为近射、远射和骑射三种类型。近射和远射是就站在指定的或近或远的地方射靶子,优者为胜。骑射是最精彩的,骑在马上的射手们在马背上来了个华丽的转身,举弓搭箭,只听“嘣”的一声!弦响,一支箭便脱弦而出,飞快地向靶心飞去……

那达慕大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歌舞环节。无论是男女老少都会唱庆祝丰收的歌,跳庆祝丰收的舞。这时候,无论是谁,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一眨眼,那达慕短暂的五天便结束了。人们又忙碌了起来,一起等待下一个那达慕,等待下一个丰收的日子。

篇十一:民风民俗作文

端午节包粽子

韩泽厚

我就是一名北京人,我妈妈是河北保定人。但离得近,文化也近。过节的美食大同小异。比如:在端午节,我们都会包江米小枣或是豆沙馅的粽子。

我第一次和家人们一起包粽子是在好几年前了。记得是在姥姥家,在山间的一个小区,可算是山环水绕。环境优美。正是端午节,于是姥姥和妈妈一起教我包粽子。上午,我们去了山脚下,剪了一些嫩绿的马莲草,然后,我们去河流边,摘了一些宽大的芦苇叶。姥姥说:“这原生态的马莲草可比绳子好多了!”回到家,我们先淘米,江米在水的冲洗下,白得发亮。然后,我们坐在板凳上,姥姥边示范边说:“把粽叶两片一起,弯折起来,成一个窝,填进一些江米,谈得上一个大枣。用两个角一盖,最后用马莲草系上,一个粽子就完成了!”初时,我做不好,经常是粽叶盖不全,江米一点点漏出来。后来,在姥姥和妈妈的帮助下,我也做出了一个好看的粽子。

蒸气弥漫在厨房中,粽子出锅了!慢慢拆开系着的马莲草,剥开粽叶,里面的江米露出来,蘸上白糖,咬上一口,在口中融化,甜味留在口中,留在心中!

粽子除了纪念屈原,还象征着生活如意!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我们要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传递美好情感!

篇十二:民风民俗作文

广州的春节

郑瑶

广州的春节真是热热闹闹的,贴春联、行花街、拜年……

春节前,长辈会早早封好利是,预备给拜年的小朋友们,每封利是大多是十元、二十元,除非是特别亲的才会给一两百,不会太多,毕竟广州人讲究的是心意,所谓“礼轻情意重”嘛!

“年二十八,洗邋遢”。家家户户必须在年二十八这天大扫除,还要买几盆年橘或菊花放在门口前。

广州的迎春花市,体现了“花城”的特色。“行花街”绝对是广州人在春节前必不可少的项目。

花市里会有各种各样的花,没有你找不到的,只有你叫不出名的。花市一般分为两条街,一条主要卖花,一条卖春联之类的。小孩子们大多都拿着一个小风车跑来跑去的,风车转运,带来好运气;大孩子则在精心挑选着花,“橘”“菊”在粤语中跟“吉”同音,金橘、菊花是首选;老孩子们则慢悠悠地走,一边帮忙照顾着小孩子。花市热闹极了!我每年都盼着跟家人一起去逛花市。

除夕这天,恐怕是最忙的时候了。早上,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年画,每个人都穿着新衣服。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有说有笑,可开心了。

正月初一,大家都会去寺庙里拜神,求神保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接下来的日子,大家会互相拜年,不管是关系亲密的还是关系一般的,小孩子说上一句“新年好”,就能收获一封利是了。

不得不说,广州的春节可真热闹。

篇十三:民风民俗作文

中国的民风民俗诸多,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风情。同时也蕴含着非凡的意义。种种习俗代表的是种种寓意。

在中国,红色代表喜气,在结婚时,新郎新娘穿一身大红色,代表着喜气盈门。孩子满月时,给自家孩子穿一身红色,代表的是福气。

带孩子出门玩耍,看到别人家门口挂着红布,这代表着这家人有小孩子出生了,以后不可随意进出家门,同时也是为了体谅孕妇和孩子,孕妇生完孩子体弱,不可以多见风,怕受凉。拜访家门也不可以径直就到孩子的卧室中看望孩子,必须先要到客厅祛寒,祛除从外面带到家里的寒气,这样才可以去看望孩子。

古人从古流传至今的民风民俗有很多,比如:过年时贴对联旁挂一缕白布,代表了这家人已有人过世了,在这一年里,你不可以随意叨扰人家,说话时要注意用词,切勿戳到人家痛处。第二年门口贴的是绿对联,说明是家人过世的第二年。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之举,不要开过激的玩笑。这些细小的做法都是出自于对他人的礼貌。

最后,那就是有关过年的习俗了。早上要放鞭炮和吃饺子,男人们早早地到自家门口迎新门,女人们早早地凑在一起包着饺子。包饺子,最重要的一步还是往里面包硬币,谁能吃到幸运的硬币,来年就能发家致富,财源滚滚!

中国的民风民俗是有很多,不同的习俗有不同的含义,民俗多多,寓意多多!我喜爱这些风俗,是这些风俗让我们的国家变得与众不同,格外出彩。

篇十四:民风民俗作文

记年的民俗

宋正良

说起民俗,定是逃不过那北京的年。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欢快的歌谣穿透大街小巷,送到每个北京人耳中,年味儿也便愈发浓郁了。老农民放下锄头,脚夫摞下胆子,伙计们停下手中的活儿。家家户户,采采买买,办好了年货,又要扫房、炸豆腐、发面、蒸馒头……一刻不停歇,直到除夕。

除夕是要守岁的。说起守岁,便是让我想起家中的小香炉。每年除夕,到了子时,就是晚上11点,定是要点几根香的。这根数,也是有说法的,必须是单数,还有“平安一根香,许愿三根香,解灾九根香”一说。点香,要左手持香,右手点香,左手上香,点着之后,放到炉子里,莫扇莫吹。香燃尽后,灰也不能倒出,长年积累下来,炉子便满。这香炉,青色的,好似青砖摞起的墙,墙外纷纷扰扰,墙内是祥和的家家烟火气。

愁逐前年少,欢迎今岁多。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光辉煌!提及北京的年,怎能不说庙会!地坛、龙潭湖、白云观……处处是庙会;鼓乐、戏曲、踩高跷……人人迎新年。记得白云观庙会的进口摆着几桌老北京的油茶、豆汁儿,应该是不太好喝的,但被吵吵闹闹的人群裹挟着,倒也喝出了几分滋味。还有个大铜钱让我记得很清楚,摆在一个大池塘里,四周围着层层人海,硬币如暴雨般砸来,落在水里,砸在钱上,响声如锣般清脆。每个人都想扔进钱孔中,讨个好彩头。

这是白天,夜里来逛,又是一番滋味儿。可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和雨”,从前是明亮的灯笼,现在是耀眼的霓虹灯,挂在棚子上,挂在树上,挂在杆子上,照得夜空通明。走在其中,仿佛望见飞舞的东方巨龙,好像看到亿万里外璀璨的浩瀚银河,令人迷恋其中,眨眼都不舍得。仿佛这一闭一张之间,这梦中的景象就要破碎了……

过了十五,这独属于北京的民俗就要暂时退场了。不用担心,不要不舍,下一年,它还在这里。

篇十五:民风民俗作文

在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但我最喜欢的是春节。在那天可以吃饺子、放鞭炮,真的好开心啊!

以前我总感觉过春节也没什么特别的,春节是和家人团聚的节日,我已经很久没跟家人离过春节了,因为每一次过春节我都在想一家过的,这一次,我终于能吃上一次团圆饭了。

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要打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春节前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记得有一次我去外婆家拜年,外婆准备了三个红包,我看见其中有两个红包鼓得很高,而剩下的那一个却很薄,弟弟一下拿了一个很鼓红包,妹妹也拿了一个很鼓的红包我却拿了一个最薄的,弟弟的是有五张五元,妹妹的有五张一元,而我的是一张100元,弟弟看见我的比他多,他就双手插腰生气起来了,我们看见了,哈哈大笑起来,整个屋子充满了我们的笑声。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天晚上要吃元宵,我和弟弟妹妹打着各色灯笼四处游玩,烟花又在此刻重新装点起美丽的夜空。一个个孔明灯就像天空中明亮的星星,带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消失在漆黑的夜空中。

家乡的春节在正月十五的香甜元宵中结束了,可我还沉浸在热闹、祥和的春节中。

篇十六:民风民俗作文

舞狮

邓盛林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一般有两个人合作表演。舞狮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象征着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在过春节期间,在广场中围满了观众,随着锣鼓的声音,舞狮的节目开始了。舞狮的人十分卖力,舞得十分逼真,时而站起,时而趴下,头不停地摇动。眼睛一眨一眨,嘴巴也一摇一摇的,舞狮的队形穿插着,并列着交错着,时而腾空一跃,时而摇头摆尾,时而翻腾旋转,好一个焕发着朝气、充满力量的舞狮。

狮子如火花般的瞳仁寻视着,大口张大着,它忽然倒下,在地上打滚,又猛地跳起,跃上空中,将伸展铺踢,瞬时一个彩球划过,瞬间把彩球吞入口中。周围的人都欢呼起来,连年迈的老人都站起来鼓掌。

舞!舞!舞!每个姿势都充满了力量,洋溢着活力。舞!舞!舞!每个动作都有序,迅速,陶冶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舞!舞!舞!每个人的胸膛里的心,如一股燃烧的洪流。

舞狮表演就在高潮结束了,留给我们无穷的回味与欢乐

篇十七:民风民俗作文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说起民风民俗,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民族——蒙古族。

对于一个蒙族人来说,最重要的除了春节,无非就是“那达慕”大会了。

每年的那达慕,我们一家人都会盛装出行,去呼伦贝尔或九曲河参加盛会。

大家为了庆祝节日,都准备了丰盛的大餐:马奶酒、烤羊肉、烧牛肉、喝奶茶……人们都吃的津津有味,男人们唱蒙古歌、喝马奶酒。女人们则忙里忙外或者在蒙古包里闲聊、跳舞,个个婀娜多姿。孩子们干的事可多了,喝奶茶,大口大口的吃羊肉、骑马、摔跤。草原上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大家都尽情享受了美味的食物,精神仿佛也提高了很多。

蒙古节日,不能少了摔跤、骑马、射箭。强壮的人都准备着,都想成为那达慕大会的勇者。“咚,咚”他们用脚在地上站实,深深吸了一口气。阳光照在他们黝黑的皮肤上,仿佛猛兽将要冲出山洞似的。终于,一个男人扑了上去,俩人便扭在一起,不知道的还以为在跳舞呢。

男人摔跤,女人总不能在一旁站着吧!所以,她们唱歌、跳舞,为场上的勇士们呐喊、助兴。女孩们也织着头上的花环。男孩们,也有模有样地摔跤,气氛是如此的热闹。

在晚上,我恋恋不舍的离开这个热闹的地方,但是我的心仿佛还在那里。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名族文化的独特魅

篇十八:民风民俗作文

采茶戏

洪琦

蓝天白云,清风拂面,这样的意境让人的心也变得神驰起来。遥望茶山云雾绕,茶香醉心人神往,若隐若现采茶女,茶山人歌入梦来。

采茶戏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干赣、粤、鄂、皖、闽、湘等省的本土剧种。关有近30种,是我家乡的特色,以江西为轴心,粤东北、鄂东南、闽西,皖南,湘东连成一片的采茶文化区。

采茶戏的音乐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根据其调式,线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亲调四大茶,简称三腔一调。

儿时看过几回采茶戏,但也少得很,在奶奶家乡里的戏台前的精彩,却从未忘记。山上云雾缭绕,山径蜿蜒曲折,零零星星散布在天带上,风还在轻轻吹着,这夜晚的天空看着它,心灵也被净化了,人都松弛下来。

迫不及待地望见了戏台的一角,心中一点点疲劳又消失了。隐约看到戏台上的人物,二旦一丑这俩旦,一开始上山采菜,手持菜篮边唱边跳。唱了一会儿,边上来了一个丑角,咿咿呀呀说上不停,手里比划着十分着急。

当年的戏记得不清了,但当时那放肆的快乐却是清清楚楚。

也许我念得不是那时的戏,而是那漫天的繁星,每一颗星星都映射着那时的人,被洗涤的,泛黄的事

戏仍在耳畔,久久不息。

篇十九:民风民俗作文

念念不忘的那座桥

黄佳懿

迅哥儿的社戏,贺敬之的信天游,刘成章的腰鼓,吴伯萧的灯笼,还有,我的那座桥。

——题记

“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一座宏伟的梁桥,如一条黑色巨龙,屹立在水面上。从宋代起,从未停止,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桥·味

夕阳正好,微风不燥。小时,每每放学,总会吃到奶奶热腾腾的海苔年糕。与奶奶一同坐公交回家。打开窗,“奶奶,那里着火了!”我来不及安顿手中的年糕,塞在嘴里含糊地叫。“那是火烧云哇!你看,火烧云爬上桥了,看到桥了,就到家了……”我的注意力早就转移到海苔年糕上了,金黄的外衣,外酥里嫩,又香又脆……

念念不忘,是那座桥下的宁波味道……

桥·戏

早早吃过晚饭,我和爷爷奶奶一起,搬把小板凳,占好座位。今天晚上有戏班子来唱戏!天色暗下来,人渐渐多起来了……人山人海!突然,灯光敞亮,戏子小碎步出台,水袖轻轻拂动,粉墨登场!好一个宁波滩簧!那时,我还小,不知咿咿呀呀唱的是什么,只知道一堆老人在桥旁唱戏,还听到有人细语:“这姑娘真好!之前听她妈妈唱,现在她把戏传了下去啊。”于是,传承中,桥,戏,从未停息!

念念不忘,是那座桥旁的听见宁波……

桥·情

百梁桥中有几尊佛像,每每经过,奶奶都叫我拜一拜。小时看佛像狰狞可怖,总吵着不过桥。奶奶总拉着我拜。“哪有不拜的道理,一代代下来,这可保佑我们平安啊……”于是啊于是,我们那个村子就一直有这个习惯,思来想去,大概这就是那群最朴实的人民对最质朴的生活的最好的期待吧!

念念不忘,是那座桥上的民俗风情……

最近,我再一次走过我念念不忘的那座桥。“看到桥,就到家了”的声音萦绕耳畔,我轻轻抚摸着桥上的裂痕,那可是岁月的皱纹?古桥啊,你能否给我讲讲,那宁波味道,那宁波传承,那宁波人的期待,还有宁波的民俗风情?

我念念不忘的桥哇,那村人,那个地方的故事你可还记得?……

篇二十:民风民俗作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个民族的特点都不一样,有豪气乐观的维吾尔族,还有好客注重礼仪的蒙古人,但是要说注重节日和规矩还要数回族了。

回族的四个特点一饮食,二节日,三服饰,四建筑。

回族的饮食非常有特点和汉族不一样,不能吃猪肉驴肉,只要饭菜中有猪肉驴肉都不吃,不管是再新鲜再美味。这就是恪守规矩的回族人。我们汉族人有大锅菜,而回族的人和我们大锅菜可以相提并论的就是粉汤。粉汤非常好喝,白菜、酥肉、辣椒一应俱全。

回族的两个重要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

开斋节,可谓是最有特点的一个节日。开斋节一般都有二十九天到三十天,到了那一天先要去清真寺里跪拜,然后家里面有什么好吃的可以捐献给清真寺。凡是捐献的人名字都会印在一个黑板上面。家里还会在那几天里招待客人,亲戚朋友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

古尔邦节基本和开斋节差不多都要去清真寺里跪拜但是不需要募捐而且日期也比开斋节短得多。

回族人的服饰也是别有一番风味,他们有传统小巧精致的礼拜帽,帽子上的图案各式各样,有菱形花边的,有像窑洞似的拱形。戴上了礼拜帽仿佛来到了印度,别有一番风味。回族还有礼拜时候才穿的长袍,穿上长袍戴上帽子相机了从印度穿梭到古代的人。

回族人的建筑也是独具特色,清真寺蓝色的寺顶上还有弯弯的月牙,在晚上月光下照耀的时候就像天上有两个月亮。

这就是回族人的民族文化,这就是注重节日和规矩的回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