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作文网

位置:首页 > 话题 > 

傅雷家书父子情深读后感800字(精选12篇)作文

1.89W

篇一:傅雷家书父子情深读后感800字

傅雷家书父子情深读后感800字(精选12篇)作文

周子晟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题记

花开花落,那是一个季节走过的声音;云卷云舒,那是一份情路过的身影。时光匆匆而过,我的岁月中却不觉弥留了一块阴影,是那份亲情,来自父亲的。

留守儿童出身的我很羡慕傅聪。他从小就与父亲一同生活,在傅雷严格而悉心的教导下成长,在同一屋檐下,一同欣赏无数次花开花落。傅雷于傅聪而言,既是父亲,也同良师益友。纸纸家书,无不流露出父亲对儿子浓浓的关爱和热切的期盼,携漫天云彩,越万水千山,达游子之心。

傅雷不善于表达爱,他的爱不像朱梅馥的那样细腻,但他给予傅聪的陪伴胜过千万甜言蜜语。即使傅聪置身异国他乡,那份爱也无时无刻笼罩着他。

傅聪在父爱的浸润中长大,傅雷的教育不是控制,那为傅聪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便满是严厉和苦头,结果总甘之如饴,使他受益终生。

然而,我连父亲的严厉和苦头都没有感受过……

从我记事起,我印象中,我只与爸爸相处过三个星期。平时电话往来也少之又少,一年……大概能有个一次吧。我不明白,为什么他连电话都不打,是太忙了?可他还有时间搓麻将。是跨国电话太贵了?可我们的家庭还算富裕,总不至于没有一通电话。还是因为他不敢?究竟是为什么?我想不通。我也问过爷爷奶奶,他们说“爸爸工作忙,你得体谅他。”我问外公外婆,他们说他太老实,不敢吧。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多年,我不明白……

我打算抓住他唯一回国的那次当面问他,可当这个人真正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恍然,原来爸爸对于我来说是如此之陌生。我只能在车子的后座,静默无语。一路上两人说不上一句话。伯父都耐不住了,吐槽我们“父子”间的沉寂。但他又怎么知道,此时我和他虽触手可及,但我们之间的距离之大,阻隔牛郎织女的银河也不过如此吧。

在那三个星期中,他对我都很是客气,总是如初识的朋友般拘谨。我没有机会感受到傅雷式的爱。我与他相处得小心翼翼,初识的朋友至少也是朋友了吧。我不再期盼什么。

三个星期的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爸爸出国的日子。可我一直没问出口那个问题。在机场,我们双目对望,我应该落泪吗?我抬起右手覆太胸口,奇怪,它很平静,没有一丝不舍之情。我问自己这又是为什么,是我不孝吗?是我无情吗?这次,我有了答案——是父爱太遥远了吧。

爸爸与我的关系,一如往昔。

我不禁思考,这就是父亲吗?那个本应亲密,而又形同陌路的人。我们或许会一直这样,站在各自的地点,过各自的生活,又或许会在将来的某年某月开始靠近彼此。我抱有幻想,也许我们之间缺少了傅家父子间那样真挚的“信”。我是不是应该主动一点,以电话或微信作为线,将我们的心系在一起,迎接那迟到的父爱。

相较之下,我向往着傅雷与傅聪式的父子关系。傅雷对傅聪在生活上和艺术上总是给予悉心的教导,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建议,循循善诱;傅聪在情绪消沉时,他可以向自己的父亲倾诉,他总是能得到父亲殷切的理解和宽慰。学会泰然处之;二人在音乐上可以互相沟通,取长补短;傅聪取得巨大成功后,激励他保持谦卑,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傅聪不断在与傅雷相处过程中汲取前进力量。这,是我髫龄时未曾拥有未曾感受过的,父爱。我早已厌倦了我和爸爸之间那样“亲者如同陌路人”的关系。爸爸,你好遥远,可不可以再向我迈一步……

对我来说,父爱是如此的遥远。但即便是命运开了玩笑,我却是多么期待能够一步步靠近,哪怕远隔重洋,哪怕远隔万里,父亲能够多陪伴我一点点,多挤出一点点时间给我,多在他的人生轨迹上添一点点我的影子,那父爱便不再遥远。

篇二:傅雷家书父子情深读后感800字

夏艺真

傅聪家有《傅雷家书》,而我要说夏家有本真经——《夏家真经》!这《夏家真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且听我细细说来。

那是我们语文课要读的一部名著——《傅雷家书》,初读时只被它的题目吸引,家书,也许只是传递真情的工具。再深入看,被傅雷与傅聪之间的父子真情所震惊。他们是父子,亦是朋友,亦是老师。

傅聪一人身至国外,碰壁时无法真正释放与诉说,父亲就去写信,“人的一生都在低潮和高潮中度过”“只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等等一些包含哲理的话令傅聪醍醐灌顶,重新振作起来。振作后,傅聪表演了一场令世人震撼,充满激情的完美地演出。从傅雷的回信中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傅雷看到自己孩子成功时的喜悦,但在对儿子拥有成就感到自豪时也在时刻提醒傅聪这并不是终点,还需要继续努力,在朴素的言语中让儿子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母亲也在一旁当好父子之间感情的润滑剂的角色。

不难看出,傅雷夫妇与自己的孩子之间没有什么隔阂。虽身居异地,但彼此用书信来保持血溶于水的亲情。这又何尝不是天下每一位父母所羡慕并为之努力的。我的父母也是如此。打我记事起,我的母亲日日夜夜照顾我,父亲并不熟悉知晓。去年疫情父亲从国外回来时,只会对我严厉的管教,这令我很讨厌。

记得有一次睡觉时很热,我把被子踢到旁边后,睡眼惺忪地睁开眼,房间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了父亲的身影。父亲先是不知道在我床边嘀咕了什么,接着用一双充满老茧且有很多裂皮的手轻轻的拍了拍我的脚,接着又嘀咕了几句就把被子盖到我身上,这还不够,他还用力轻轻地将我的被子打平,好似要将我与被子融为一体。而我却在被子里对父亲默默改变了看法。原来我的父亲也有涓涓细流的一面,在心里我开始默默地接受了父亲对我的教育,今年父亲又出国去了,语文老师要求我们读的名著《傅雷家书》,这让我很羡慕傅聪有一位亦师亦友的父亲,也让我分外想念我的父亲。

每次拨通电话,父亲为了做工,不得不把把我的电话挂断,感觉很扫兴,在父亲节时,我给他发语音来庆祝,他也草草了事。我感到生气和难过,但每每轮到我生日时,父亲总会放下手中的活,给我发一句生日快乐……

思念父亲时,我又拿起《傅雷家书》反复阅读,不断思考:身处他乡却能和父母保持密切地交流,而且无微不至,如沐春风,令人倍感亲切,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何尝又不是一种珍贵的幸福呢?

如今我们身处信息时代,书信也逐渐消失了,而平常面对面打电话感情很难说出口,再次阅读《傅雷家书》让我想到了一种与远在国外父亲保持亲子关系的方式,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的方式或写时光手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呀,于是每逢节日我就尝试给远方的父亲送去我的祝福,父亲也会对我进行细致的问候,询问我生活过的怎么样;每当我考试进步时,我通过欢欣鼓舞的文字来向父母传递自己的喜悦,我也能从父亲的文字中感觉到父亲的自豪,母亲听到消息后也是亲朋好友的到处宣传;每当我心情低落时我也会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情,并向父母吐纳心声,求得帮助。而父亲会在看到时第一时间回答我,生活也少去了很多彼此抱怨叹气的言语,我觉得我与父亲的关系有点像朋友知己的感觉了。在坐的朋友们,当你找不到好的与父母沟通方式时,你就可以采用这种电子书信的方式与父母交流,他们也许会跟着改变哦!

《傅雷家书》中,这186封书信,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期望,阅读此书让我打开了一种与父母沟通的新的方式,也改变了父子关系。这本书是我们家的宝书,里边有很多教子的金玉良言,以后我还要推荐给我的父母和我看一起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记录,收获幸福!我要把与父母交流的语言用笔记录下来,到那时我可以自豪地说:“傅聪家有《傅雷家书》,我们家有《夏家真经》!

篇三:傅雷家书父子情深读后感800字

刘嘉怡

在人类历史亘古不变的孤寂黑暗中,父母所给予的亲情之爱始终明亮。而在我眼中,这份爱,这份光亮,却忽隐忽现,因为它,正在黯淡。

古往今来,孝,自始至终是人们所追求的理念。确实,父母用满是真挚的爱浇灌了我们,使得我们茁壮成长,我们也应报以同等的爱,此之谓,孝。

在被封建礼数捆绑的旧社会,一套套以“孝”为人之本的理论穷出不尽。如孟子所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又如袁采所言“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再或《弟子规》中有云“父母呼,应勿援;父母命,行勿懒。”……类似种种数不胜数,中国旧社会对孝开始趋于一种病态的追求。

时至今日,虽不如此,但部分“孝”又转变为另一种父母对子女迫切的期望。父母将自己夭折的理想嫁接在子女身上,美名其曰“为你好”,以孝之名,让子女成龙成凤。

例如《傅雷家书》中,傅雷规定幼时傅聪的吃穿住用行,他像一台精准无误又严谨苛刻的扫描仪,时时刻刻注视着傅聪的一举一动。即使傅聪长大成家了,他的目光也不曾停下,他转头望向了傅聪的家庭生活,开始着手傅聪与弥拉的生活管理。在他的眼里,傅聪的一切礼仪、艺术、修养、理与感都必须是一等一的。因为傅雷想要培育出一位真正的中国君子,一位德行出众的艺术家。

他们是一对典型的中国式父子,相处模式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家庭教育的缩影,正如书中有言“即使傅聪这样的天纵之才,也是在傅雷夫妇的唠叨说教中成长的,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责任,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传达的。”是的,傅雷是成功了,傅聪确实如他所愿,成为一代音乐大师,但并不意味着现在的中国家长,以这样所谓的爱和责任如火炮制,也会获得一个又一个“傅聪”。

我们的父母并不是“傅雷”,我们也不是“傅聪”。

我们的父母没有傅雷对艺术的高度敏感,没有傅雷在语言方面的如鱼得水,也没有他那一份对世界透彻的理解。他们仅仅只是些俗人,做些小本生意的买卖,没日没夜地为柴米油盐奔波着,他们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巴尔扎克、罗曼罗兰和肖邦,他们有的,仅是同傅雷一样对子女迫切的望子成龙之心。但他们能像傅雷一样懂得傅聪的艺术追求?能懂得子女那一张张考卷上的试题?

父母以局外人的身份,以孝之名,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指指点点,妄想我们“尽孝”,实现他们的理想,他们此时又何尝不是“傅雷”?

在这种强烈的爱与控制的高压下,子女的身心早已受到了多层打击,不成疯便成魔,而傅聪也仅仅只是那个时代大背景下,一个概率的巧合,谁又能彻底复制粘贴下来呢?这样的成功是不具任何借鉴意义的。

书中的一言一语,皆傅雷对傅聪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导和爱,他的爱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沉重的。

但相比之下,真正的亲情之爱更应该是柔软而又轻松,它应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应是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步履蹒跚,应是龙应台《目送》中自己的默默注视。它不掺杂任何的理想和追求,仅仅只是一份血脉之情的联系。

在纪伯伦的《孩子》中,他无意间一语道破了现如今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弊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们经你而生,但并非出自于你,他们虽然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又特别的存在,父母无法用道德亲情束缚他们的思想和成长,但是父母一举一动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

因而“言传身教”成了中国家长应做到的责任。傅雷做到了,所以有了傅聪。他用对自己近乎残忍的严格要求,树立了在傅聪面前高大伟岸的形象。他对德艺双馨的极致追求能让傅聪毫不迟疑地说出:“这是我的父亲,我要向他学习。”这才是“孝”。

唯有父母和子女共同成长,互相理解,才能成就真正的“孝”,使得亲情之爱永不湮灭,而并非一味地以孝之名,妄图替子女生活。

篇四:傅雷家书父子情深读后感800字

文静

”我都是为了你好,你必须听我的话。”相信诸如这类的话我们并不陌生,中国式教育在无数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但我们不妨深思,这样的教育观念能否顺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正确培养孩子呢?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通过书信的方式时刻鞭策远在他国的儿子——傅聪。信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沉的父爱,并向我们展现了成功培养人才的过程,以至于受到很多家长的推崇。

但我却不太认可这一教育方式。

傅雷的母亲对于孩子期望极高,自然对傅雷十分严厉。也许正因为儿时的磨难,傅雷教育孩子也是极为严苛的。而小时候的傅聪不爱练琴,稍有不慎就会挨骂甚至受到体罚,导致傅聪年少时产生叛逆心理,开始反抗父亲,父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尽管傅雷在书信中进行自我反思,但刻在骨子里的教育观念又如何能改变。傅聪在波兰留学时,大到学习生活,小到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婚姻,傅雷都一概干涉。换做是我们,大抵没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住这样的”爱”。

再来谈谈傅雷的小儿子傅敏,在文中提及的次数屈指可数却让我印象深刻。傅敏在音乐的熏陶下也曾梦想成为钢琴家,却被傅雷一口否认不是弹钢琴的料。他的音乐梦破碎后,只能听从父亲的安排当一名英语教师。或许是傅雷对于儿子的天分有着深刻认识,但折射出的却是中国式家长惯有的霸道——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剥夺了孩子太多的自由和选择权。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最大悲哀莫过于家长总认为他们是对的,总是以他们的想法来限制孩子。可是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像傅雷这样的精英式教育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内心想法,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却无法让孩子无忧无虑地生活,且更注重成功和利益。

我对此应该感到庆幸的是我的父母尊重我的选择和爱好,但他们也会严格要求我,对我寄予太大的期望。他们不善言辞,只会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我必须做得更好,长大了得出人头地。当我将自认为满意的成绩告诉父母时,没有意想中的夸赞,他们只是板着脸数落我,为什么别人能考得这么高而我不能考得更好。我的背被这些话压得一再向下弯,走出家门又仍是那个抬头挺胸的小姑娘。相比之下,我不知道我的妹妹是否算是更幸运的人。父母对她的成绩没有什么要求,只要能把自己照顾好就行。以至于我的妹妹倒像是刚出生的牛犊,无忧无虑却不知天高地厚。

由此可见,幸福童年式的教育虽然能让孩子过得快乐,但往往会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变得依赖他人。而中国式教育就是这两者的极端,要么太过严苛,要么过于放纵。无论如何,精英式教育和幸福童年式教育都是缺一不可的。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当时代不断发展,思想不断进步时,中国式教育也不能停滞不前。唯有顺应潮流,尊重和理解孩子,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栋梁之材。

篇五:傅雷家书父子情深读后感800字

邹昀轩

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因为父母生下了孩子,所以孩子必须爱父母,必须听从父母,处处为其着想,这才是孝。原本的亲亲之爱,演变成了父母命令孩子的权利。

这种形式、这种权利在中国盛行已久。如今,也不能完全除尽。何况生活在更早时代的傅雷呢?

在我的眼中,傅雷是一位很标准的中国式家长,有着中国家长的专制、中国家长的望子成龙之心。但有别于其他中国家长的,是他的高深的艺术修养与优秀的儿子。

傅雷的专制是带着民主假面的,一般情况下,都会让傅聪自行“民主决定”,让其根据自己想法做事。但傅雷碰到了自己认定的事而傅聪却表示反对时,便坚持己见,甚至勃然大怒。如一九五三年正月,父子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中哪一首最重要一事发生争论。在此事中。傅聪以自己的感受得出《第十小提琴奏鸣曲》最重要。而傅雷坚持第九首《“克勒策”奏鸣曲》最重要。父子激烈争吵,傅雷指责傅聪“才看过多少书”,使傅聪离家出走。一个月后,傅雷姑父去世,傅雷便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认真”,才让傅敏陪母接傅聪回家。虽然在家信中,傅雷表示过反思,但从后面的信件中,我们可以看见傅雷在精神和生活上对儿子继续施行强制手段,事无巨细,一一过问。

我们也不难从《傅雷家书》中看出,在傅聪小时,傅雷是对其进行过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动用过家暴,而且是强硬的。

而傅雷之所以写信说这么多事,不是望子成龙是什么呢?信中对孩子教诲不断,建议不断,不是望子成龙是什么呢?曾经的强硬式教育,不是望子成龙是什么呢?

傅聪长大了,不愿再被独裁统治,长辈的威望压不住晚辈的叛逆。傅雷只好让步,对其生活与学习方法上进行束缚。这么做的核心,是望子成龙,认为自己的做法一定是适用于孩子的,这是一个多么典型的中国家长的心理。

所以傅雷并不是一个很伟大的教育家,他比别的父母优秀一点的,正如前文所言,是高深的艺术修养与那优秀的孩子。

相信这些家书对于教育孩子上的效用已经十分明了。卢梭在《瓦尔澄湖》中说过:“老年人是不会有什么及其重要的忠告给予年轻人的。”而傅聪本人也在日后的采访中坦白,父亲写给他的那些信,他基本没有认真看过。

但是,我没有要否定《傅雷家书》是本好书,只不过不是适合用来教育孩子的书,不要抱着孩子看了能有所觉悟的心态,或是看了就可以深谙育儿之道。建议当成一本大谈做人处事、修身学习、艺术文化熏陶的杂文集,而不是教育广大青少年的说教书,亦或是教育广大家长如何育儿的书。

篇六:傅雷家书父子情深读后感800字

吴佳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价值观,如果很难做到互相理解,那就尽量相互谅解。

——题记

每当想要跟我妈请求平等相待时,得到的从来都只有一句听厌了的话,“我是你妈,你就是要听我的,没有理由,不要跟我扯什么平等”。因为她是我妈,我们之间是不平等的,所以我不可以反驳她,多么致命的理由。诚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包括了孩子与父母,但我却几乎没有在家中感受到平等的权利。

“你们觉得你们父母与傅雷的区别在于何处?”语文课上,老师在讲到《傅雷家书》的时候问到。问题一出,同学们没有多加思考,几近脱口而出道:“傅雷会认真倾听儿子的意见,会尊重儿子的意见。”“傅雷与他儿子是朋友的关系,可以无话不谈。”“傅雷犯错会跟他儿子道歉。”意料之中,他们的答案与我的答案是一致的。看了全书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无疑是羡慕傅雷与儿子的相处之道—平等相处。

翻开书看的第一封家书中,傅雷像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希望求得儿子的原谅,“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他就这么道了歉,没有拐弯抹角更没有让他的错误随时间消逝,他真挚地向他的儿子忏悔。

后来,他像是一个求知若渴的学者,“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华”。他又像是一个可以互相依靠、互相取暖的朋友,“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你看傅雷,他从不高高在上,摆出一副长者的架子,俯视着孩子,而是与孩子处在同一高度上,与孩子相互平视,用同龄人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我渐渐长大,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看法,我愿意与我的家人们倾诉和分享,但是这种不平等一直存在,我们不免有观点冲突,但他们不愿意接受和理解,他们的身份他们的阅历让他们觉得,自己所认为的一定比我的正确,他们以倨傲的态度不断反驳、否定、呵斥我,像沙尘暴一样将我席卷而走,我被狂躁猛烈的风漩拉扯着,沙子冲进我的口,封住我的喉,于是渐渐沉默寡言,既然他们不懂得聆听,那我也就不说好了。

我不免心寒,又不免困惑。

固执己见的父母没有错吗,他们有。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父母不应该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将自己的要求强加在孩子之上,要求孩子一定要成为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要求孩子一定要学理科、考公务员,要求孩子一定要成龙成凤,这只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

怨恨父母的我们没有错吗,好像也有。当我们为那些个不一致的观点而争论甚至辱骂含辛茹苦的父母的时候,我们好像也忘了平等相待。吵大闹无济于事,若是什么也不说、噤若寒蝉了,那更是如此。或许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相信我们是成熟起来的人,为此,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学会包容,不再进行负隅顽抗,而是懂得讲和。要记得那些“为你好”可能听着刺耳,但也是真的爱我们。当我们长大为人父母的时候,也不要贬低、控制孩子。我看到傅雷对儿子的尊重,也清楚地看到了傅雷与傅聪这对中国式父子,是如何爱着对方的,傅雷会为自己的犯过的错而道歉,傅聪也是同样的,他不再叛逆并且释怀,他感谢把艺术、教育、道德和人生哲学全都融合在一起的父亲。

平等相待也该是双向的。

《傅雷家书》中曾写道:无论对于父母还是孩子,都是血缘联系的至亲,但因为立场和认知不同,总会产生各种矛盾,不过切勿因为愤怒和委屈在彼此之间筑上不可逾越的壁垒,要尽快的成熟起来,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原生家庭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要记住这场博弈的不是为了谁占据制高点的位置。而是要找寻更好的方法达到最佳平衡点,让彼此和谐共存、共同成长,这样整个家庭才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平等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在追求的,而与父母平等相处也是现今无数的孩子们所梦想的,父母不应该遏制孩子们的想法,应该去尊重他们,尽最大可能的给孩子以平等,而作为孩子的我们,要学会成熟、独立,这场因恶劣的亲子关系而掀起的沙尘暴,绝不是只由父母而引起,平等之花需要我们共同绽放。

在一篇专访里,编者如此写道:每一对父子,既有坚硬的线条,也有柔软的心跳。风雨来临时,我们相互依靠;阳光灿烂时,也可以打打闹闹互相拥抱。

篇七:傅雷家书父子情深读后感800字

季怀钰

古有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都蕴含着人们对家书的看重,实则是对深厚的亲情牵挂于心,无法割舍。而《傅家家书》不仅传达了傅雷对孩子浓郁的爱,而且可以作为中国亲子教育的范本。里面有好多话触动我的心灵。

“先做人,其次再做艺术家。”傅雷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他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尊重宽容,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获大奖不骄傲,遇困境不气馁……正是因为傅雷的悉心教育,使傅聪成为“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杰出艺术家。反之,如果道德修养不好的人,光有一身本领也会遭人唾弃。这使我想起一个名人——卢梭,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启蒙运动中民主倾向最强的代表。看到他这么多的头衔时我一度十分崇拜他,可他的一个行为让我对他的“滤镜”全然破碎,卢梭有五个孩子,但全都抛弃了,即使他有多大的成就也无法掩盖他道德的败坏和为父所做所为的恶劣。他做出这样令人不解的行为,源于他母亲早逝,父亲也抛弃了他,从小缺失了家人的爱和做人的教育,以至于他不能够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可见从小的品德教育多重要。然而,现在一些父母还是只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品德教育,出现了许多大问题。如:有自私冷漠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有一言不合就伤人杀人自杀的;有高智商犯罪且手段残忍的。可见道德教育是孩子的立身之本,正直、诚信、善良、敬畏之心是基础,好的成绩才是锦上添花。

“学习的不仅仅是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傅雷对于孩子生活中的细节要求也很严格,事无巨细,但凡他认为必要和正确的,都会给傅聪进行讲解。比如出国前的准备工作和礼仪举止。包括吃饭,穿衣,站立,出台行礼或谢幕的表情等生活细节。我的家里人也是如此,我吃饭时总有个不好的习惯——不喜欢扶碗,就经常被提醒,我曾经觉得烦,受束缚,后来我才知道扶碗的意义:表示对饭碗的珍惜,还有对粮食和劳动者的态度。呀,生活处处皆学问。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一言一行里就写着有无教养,想到此,我对傅雷的那句:“但望你不要嫌我烦琐,而要想到一切都是要使你更完满、更受人喜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读懂了父母的唠叨,其实是出于爱。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去哪里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说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傅聪情绪低落,与父母说,怕父母为此烦恼不安。傅雷用这段话来安慰傅聪,消除了傅聪的顾虑,家人之间可以如此放松地,毫无保留地坦诚自己的内心,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傅雷使我想到了父亲,父亲虽远在海外,却常常通过手机与我沟通和交流,即便是在地球另一端的夜里十二点回家,有空就会发来消息,重视交谈。我诉说他愿意听,当遇到麻烦,就能得到父亲的建议和开导,所以我也会很努力地学习以报答他们。

“你身在国外见闻既广,自己不断的在那里进步,定有不少东西可以告诉我们。”傅雷希望儿子来信多谈谈音乐问题,傅雷不仅倾听儿子的喜怒哀乐,而且主动找儿子感兴趣的话题谈,希从儿子那里获得见识,这是多么真诚用心的家长呀。这样的父子关系怎么还有控制的影子?这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朋友,成知己的表现呀!这样的家书怎么不令我们动容呢?

傅雷就是这样一位把教孩子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严而有爱,不仅关心孩子生活、学习的事,而且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的父亲。《傅雷家书》使少时离家的傅聪,拥有温暖,拥有力量,拥有消除一切困难的能力,成为卓越的钢琴家、教育家。

假如你为亲子教育问题困感时,不妨读读《傅雷家书》,它一定能给你教育的启示;假如你不理解父母的唠叨时,不妨读读《傅雷家书》,它一定可以让你理解唠叨中的深爱。假如你孤身一人而感到孤独时,不妨打开此书,它一定会为你带来温暖……

总之,这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总有一些话触动你,让你获益。

篇八:傅雷家书父子情深读后感800字

叶蒋祥

父爱灿若银河,星星点点,洒落心间;父爱香似繁花,丝丝缕缕,沁人心田;父爱暖如冬阳,温暖心灵。

傅聪在国外留学时,父亲傅雷用书信的方式和他交流,一封封家书远渡重洋,铸就了“两地书,父子情”的佳话。信的字里行间,交流的话题却十分广泛,小到礼仪中获得餐具使用不可发出声音,大到艺术、哲学。当我翻开《傅雷家书》细细品读,总是能从这些文字里感受到傅雷对儿子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爱。傅雷用现身说法、严格的自律、处世的智慧,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傅聪的人生,引领着傅聪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艺术家、一个中国式的君子。傅雷用一生践行着“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的人生信条,而傅聪在父亲的感召下,最难能可贵是也葆有一颗赤子之心。我记得书中傅雷曾写到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能和这种幸福比。我羡慕着,他们在家书中真正“读懂”彼此,这一份是父子更是挚友的专属“幸福”!

我和父亲的物理距离与傅雷父子是有些相似的,打我记事起他和母亲便远赴海外谋事,我和妹妹留在了家乡的小城里,同外婆一同生活。我们长期分隔两地,几年也见不到一面,面对面沟通的次数屈指可数。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小时候自然的分享欲也逐渐消失,无话可说的尴尬总是让我们陷入可怕的沉默。从微信视频到微信电话到微信信息,我试图用这种方式来逃避尴尬。但随着意见分歧逐渐增多,我们每次的对话都有点不欢而散的味道,我再也不想听父亲的说教。傅雷与傅聪虽然远隔重洋,但他们始终保持着良性的沟通和交流。我与父亲之间的转机就在初一的入学。那是我第一次到学校,面对全新的同学、老师,以及即将到来的寄宿生活,我的内心充满了担心与害怕,第一次盼望父亲能够多陪我一会。我心惊胆战地来到教室,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翻找书包里的东西,突然看见书包中有一封书信。我打开这封信,信中写道:孩子,这是你第一次到达新的学校,你的内心免不了有些恐惧和害怕,不过不要害怕,你应该学会去适应新的环境,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的,加油!这是他第一次鼓励我,我也是第一次那么真切地感受到原来他一直默默站在我的身后……从那以后,我和他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依旧分隔两地,却逐渐少了那些尴尬的沉默……

傅雷在心中写道: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进入了青春期,我和家人的矛盾愈加增多,不断地因为小事而发生冲突。记得有一次,外婆让我去刷碗,当时的我正刷着手机里的视频,看得入了神,只心不在焉地回答了一句:“哦,等一下。”过了许久我还是没去,外婆忍无可忍走过来将电视关了。“干什么!我没看完啊!”“我让你洗碗,你坐在这里一动不动!快涮碗去!”我一气之下回到了房间,重重地将房门甩上,试图发泄自己的不满。过了一会儿,父亲走了进来说道:“发生了什么?你说!”我沉默不语,低头不敢看父亲。父亲呵斥道:“你快点去把碗洗了!”洗完碗的我回到了房间,他坐在我的床上,并挥了挥手示意我过去。我坐在床边,父亲对我说:“外婆一直照顾你和妹妹,你主动要求替外婆洗碗,是替外婆分担,这一点是好的!但是,外婆喊了你三次,你却仍沉迷手机,好事就变味了。任何事情都有轻重缓急,希望你能够好好把握!”在我看来,不论是拥有着资深学问的傅雷,还是我那平凡普通的父亲,他们的身上都有着相同的地方那就是——爱子之心!

父爱深深深几许?《傅雷家书》以文字丈量着傅雷对于儿子傅聪深沉无言的爱,我也愿用自己的一生去慢慢读懂父亲的爱!

篇九:傅雷家书父子情深读后感800字

傅鸣鸣

我拿起这本并不太厚的书,心头却觉得沉甸甸的,因为这里面饱含着父子情深。它真可谓是“家书封封抵万金,父子之爱更无价”啊!

此时的我,心里便只有默默祈祷远在他国的父母,祝愿他们疫情下安好,我想念您了!往年这时候,正是父母他们回来陪我和弟弟开心度假的美好时光。在中国,幸好还有个不离不弃的夏爸爸……

我还了解过傅雷,为他的含冤自杀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学术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在家里更是一位严厉而尽责的好父亲。我也十分感恩有个与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尽责而好心的“父亲”。

爱子之心乃人之常情,而我的两个父亲虽不能像傅雷那样大名鼎鼎,我也不能像傅聪那样成为大钢琴家,但这并不影响我两父亲对我的爱。我们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父女,我的亲生父亲在我还很小的时候便出了国,他们不能随时随地陪在我身边,但我们经常煲电话粥,父亲总会问我一些生活中的小事:

“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呀?要开心哈!”

“学习成绩有没有进步呀?要主动问老师呵!”

“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尽管和你的夏爸爸说哦!”

…………

因父亲常年在国外做生意的缘故,从小他就把我寄养在一户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家中。早些年我家的经济情况不太好,当然,父亲不会和我说这些烦恼事,后来,才从旁人无意的闲聊中得知此事。照顾我的这户夏家人却依然对我和弟弟视如己出,别人家的小孩有的他都会给我们。

夏爸爸他总是会每日叮嘱我出门带钥匙……

还会记住我每日生活中随口一说的小愿望……

总会去学做我喜欢吃的菜……

他甚至会在我生日的那天,一大早就像其他父母那样给我做一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你可能不知道可以在饭桌上看到自己前一天在念叨的菜是有多幸福吧!况且这还是与我没有血缘关系的“父亲”为我做的,这应该也是一种不成文的无价的“父爱”吧!这份如“家书”般的家常关心与爱,总是让我的内心感到是股股暖流,不正可抵万金吗?

视频里有爱,视频外有爱,小事牵挂中,家常便饭里,父爱值万金,养恩更无价。

每个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才。我的两个父亲要我知轻重,他们不会过多干涉我的生活,只会在天冷时让我多穿点衣服,会在我遇到困难时为我指点一二。他们希望我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希望我能成为自己满意的样子,就像傅雷对傅聪希望傅聪成为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那样,他们希望我成为普通人中不普通的自己!

傅雷家书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提升自我修养,在风云暗涌的年代里,傅雷通过书信亲子爱子。一封家书,连起的是父子之间情感的桥索;一句家常,心系的是生父对我最远又最近的爱;一封家书,表现了拳拳赤子之心;一道家菜,入口的是香甜的爱的滋味。封封家书,父爱无价!岂值万金?

篇十:傅雷家书父子情深读后感800字

肖林金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

——题记

《傅雷家书》全书约摸138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鼓舞和唤醒,字字鼓舞儿子对艺术对人生对国家对世界学会爱的唤醒……

傅雷在书中为广大父亲树立了育儿之鼓舞和唤醒。他从蒜皮琐事到婚恋嫁娶之人生大事,毫不吝啬地跟儿子分享自己的现身说法以及切身体会,在人格与艺术熏陶之境界至高,更是不断地鼓励鞭策着儿子,随处可见使儿子不丢失作为中华儿女的信心。

他在信中语真意切,不惜放下父亲的尊严与架子,毫不避讳地向儿子忏悔自己育儿过程中的失误,真正地将儿子视作同伴,朋友。他的坦荡与舐犊之情不仅消除了父子间曾有的隔阂,也成功地激发起了儿子对艺术的强烈热爱和崇高敬意。

看《傅雷家书》,我感慨颇深,自然联想到己父。我的父亲教育和傅雷截然不同,他总是对我不闻不问,几乎感觉不会干涉我任何事情。总觉得他没有尽到父亲的真正责任!简直给予我太大的自由了。

但是,当我真正面临重大抉择时,他总是能恰如其分地给我一些好的意见。认识我们的人都认为父亲的这种“放任式”教育会使我太过分自我,甚至于担心我稍加不慎将会误入歧途,有时连我自己也认同了周遭人等的看法。但奇怪的是,在父亲几近“无为”的教育之下,我却愈发有了自己的主见与担当,我对自己的学业和将来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规划和方向。这也许大概是我父亲无形中唤醒了我:自己学会勇于担当、自己学会敢于独立。

这几天,外省的同学有些已决定回老家读初三。回去的决定,对我们以后的中考和高考,也许有很大的考虑因素。此事,我回去询问了我父亲意见,他又一次放任的让我自己做决定。同学给我列举了回去的种种好处,我针对着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了很久,最后下定决心不回老家。爸爸居然也同意了。我父亲的教育没有传授给我令别人敬佩的艺术,但是这种教育却在默默地鼓舞着我,支持着我的自主决定,也正因为这种民主的教育,成就了如今的我——勇于担当,敢说敢做。

看完《傅雷家书》,再次想想我的父亲。我陷入了沉思:原来教育的方法不仅仅只有一种,每个家庭的教育都有它独有的色彩。

何为真教育?《傅雷家书》中傅雷的教育让傅聪成为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而己父的“无为而治”却让我成了自己人生的舵手,掌控着自己的人生航向。父母身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固然不可小觑,而孩子自身的努力和见识也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法宝!

篇十一:傅雷家书父子情深读后感800字

杨双钰

我与我的父亲之间像是在进行一场跟踪。我跟踪着父亲,小心翼翼,心跳如鼓,每一步都是微弱的试探,渴望被发现,又害怕被看见;父亲跟踪着我,笨拙地,轻巧地,若离若随,如芒在背,难以忽视,难以把握。

“回家了?”“嗯。”简洁的交谈后留下一室的寂静。我背着书包静静地从他面前走过,从余光中看见他的脸上有着些许局促,我提起一口气,想要说些什么,心脏疯狂跳动,肾上腺急速上升:说些什么、说些什么、我需要说些什么!一瞬间,脑中是风云万象,急速的风暴翻涌着,叫嚣着,我仿佛想了很多,想了该说什么,想了肢体语言该怎么表现,想了自己脸上的表情该是怎样的,想了对方的回话会是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想,脚步停顿微妙的咔擦声被重新响起的脚步声掩盖,恍惚间,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于是惊涛骇浪平息,只余暗潮微弱地涌动着,暗示着存在。

我与我的父亲在14年里,虽是至亲,形同陌路。没有聊天引导着拉近距离,没有陪伴堆砌起熟悉的桥梁,我们之间一无所有,除了“父亲”“女儿”两个代言词与一身相融的血脉。时至我的十四岁,我与他都想弥补过去的岁月,可无从下手,不敢探手。

好像是带着些似有似无的羡慕在看《傅雷家书》的,成书的书信,是一位父亲的怜惜与悔恨,想傅雷与傅聪前十多年缺少交流与沟通,傅雷只是一味的训导,傅聪只是一味的接受。而后12年,傅雷竟是幡然醒悟了,悔恨与怜爱涌上心头,父爱的仁慈胜过了所有教育心得。

明明隔国相望,地理的遥远,却让父子的心更近了。傅雷开始悔自己的严厉,破坏了孩子的童年,恨自己不懂做父亲的艺术。怜孩子不满20岁就要离家如此之远。他坐在家中纹丝不动,心却随着孩子跋山涉水。明明身在国内,却仿佛比孩子更能认清国外的情况,更能感受国外的环境。

傅雷说:“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感到厌烦。”

影子的特长便是跟踪了吧,影子时时刻刻跟踪着主人,反映出主人的动作与样貌,傅雷跟踪着他的儿子傅聪,看他吃穿住行,待人礼仪,处事态度,用自己的建议试探着傅聪,以此来确定存在——自己在另一人心里的存在。他的跟踪张扬而极具存在感,是一定程度的自信为基点的跟踪。

我羡慕傅雷那样明显与张扬的跟踪。我与父亲小心的试探对方,是跟踪的另一种形式,是小心翼翼伴随着心跳如鼓,是胆小鬼之间的交锋。应是同根的。

傅雷与傅聪错行十多年,而所幸傅雷学会了更完善的跟踪,我与父亲陌路十四年,而幸运的是我们还有很长的岁月继续这场跟踪。

跟踪着,试探着,这就是爱吗?

篇十二:傅雷家书父子情深读后感800字

赵研冰

一位对儿子付尽了心血的父亲,一位可以工作长达几十个小时的翻译名者的狂人,一位能将中西知识贯穿并且深入研究且熟练运用的学者……他就是傅雷。

《傅雷家中》让我发现了另一种父母之爱、父子情深。它不是父母对儿女的谆谆叮嘱,而是最平凡的关心,理解和沟通。傅雷敢于在剖析自己,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把自身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像涓涓细流灌注在儿子成长的心田中。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在这些信中,最与一般父亲不同的是,一开始傅雷在信中不断地向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愧疚,诉说自己的后悔之情,后的,儿子在身边时待他太严格,太狠,并说到“这爱的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博雷表现出的知识分子那种敢于反省的优良品质,更体现出作为父亲对儿子真切的爱。

从傅雷所写的信来看,他应该是孤独的。但他所展示的赤子之心永不过时,而他的墓志铭“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蕴含深意。我理解为,拥有一颗真诚不受外界所改变的纯真之心的人,将来不孤独,在海外留学的中国人也将不被同话,永远高傲的挺起头,创造出一个中国,这也是当今留学生所真正需要的。

傅雷告诉儿子“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的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泪是培养心灵的琼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博大的同情心。”人生路上,困难、汗水和辛酸是在所难免的。面对这些挫折,我们只有“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抱着永不放弃的心理,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走向成功。这样的人生感情既是傅雷对儿子的告诫,也是天下所有父母对子女们的忠告!

傅雷告诉儿子“人应该为了善,为了荣誉,为了公理而善,而不是为了惧怕永恒的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善,应该是发自我们内心,奉献给社会的。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关爱别人,使别人因为自己的“善”而变得无比幸福,这才叫真善。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刻骨铭心:“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啊!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谦虚待人;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相信自己;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乐曲,只有这些高潮和低潮,我们才会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只有坦然面对它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应对,这样才能真正感受生活的乐趣,才能真正幸福。

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