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作文网

位置:首页 > 事件 > 战争

朝鲜战争读后感1000字(精选9篇)作文

战争1.25W

篇一:朝鲜战争读后感1000字

朝鲜战争读后感1000字(精选9篇)作文

杜沛衡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爆发的一场局部战争。其参战人数之多,战争规模之空前,都是为现在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应感谢作者王树增,以六十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前残酷的战争画面,可以说,是字字珠玑,浓缩出了《朝鲜战争》这一套经典的战争记实作品。

朝鲜战争,爆发于新中国建立阶段。人民早已渴望和平,希望可以获得土地,重建家园。人民军队多年征战,也急需休整。但国内外局势复杂,国外美苏冷战,且大部分国家不承认新中国政权,国内有台湾问题,且当时国内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可以说,当时的新中国本不应该也不合适战争。但面对美国强行用武力干扰朝鲜半岛局势,严重威胁了我国的边疆,以及对中国多次发表的和平声明不予理睬。一九五〇年十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横跨鸭绿江,拉开了朝鲜战争的序幕。

朝鲜战争历时两年九个月,志愿军共发动了五次大规模战役,打退了美帝国主义军队,将战线稳定于北纬三十八度线处。我认为朝鲜战争的战绩是斐然的,但志愿军官兵的伤亡也十分惨重,且后勤补给困难,志愿军将士们只能发起“礼拜攻势”。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刚刚从二战的炮火中走出,业已形成现代化军队,补给源源不断,且敌我双方火力差距极大。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不过,在志司的指挥下,即使战场上瞬息万变,在五次大兵团作战中,战术穿擦插、突进、围歼,进行运动战和游击战,把美李军打得晕头转向。

这其中,离不开战略决策者和指战员对敌我双方,对地形气候等因素的考量。战争不是因人多武器先进就决定的。中国战争哲学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而朝鲜却是“世界上最不适合大兵团作战的地区”之一,山高路窄,冬季气温可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天时,地利皆不具备,但志愿军战士靠着顽强意志和对祖国的热爱,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

在朝鲜战场上,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用身体堵枪眼的黄继光,坚守高地的杨根思等,这些英烈的鲜血,告诉了我什么是战斗精神,什么是民族气节。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们视死如归,迎着美军的炮火前进,一波倒下第二波跨过战友继续冲锋;也曾在寒冷的盖马高原上徒步追击坦克;在高地上战至最后一人。他们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当时最强大的军队。他们都是那么年轻,却做出了最惊天动地的伟业,他们和我们有着相同的血脉,华夏民族的气节永远传承在我们心中。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逐渐冷漠,大多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人性之中是有自私和重利。可是,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应该铭记历史,不忘先烈,学习他们大公无私、为公为民的精神,弘扬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学习红色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在新时代中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加强对抗美援朝红色历史的教育,让更多的人纪念英烈,与英烈同在。

我们也要加强对自身的锻炼,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走出舒适圈。志愿军战士们以积极乐观面对联合国军,以苦为荣,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政治热情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本色。那我们是否也有这种热情呢?所以,我会永远铭记志愿军将士们的事迹,并向他们学习。当年将士们以“打出一拳来,换得百拳开”的精神,前人栽树,后人乘荫。在现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我们要跟随先烈的步伐,在将来,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人民谋幸福。

篇二:朝鲜战争读后感1000字

胡翼

《朝鲜战争》是由知名作家王树增纂写的一部战争纪实作品,较为完整地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的历程。这场战争是建国后我国首次对外作战,也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尽管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但丝毫不惧当时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大国——美国。时至今日,回想起当年志愿军的历史,依旧令人动容。

纵观我国的近代史,它被两条主线贯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与腐朽的清政府,使得列强们有了可乘之机,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无数为救亡图存而现身的仁人志士们。而随着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其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伟大梦想越来越近。

当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后,我们彻底打碎了“东亚病夫”的招牌,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也遭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势力介入朝鲜内战,其醉翁之意不在酒,为了夺取新中国的发展前途以及提高国际地位,还有援助朝鲜人民,党中央一声令下,无数年轻人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悲壮的抗美援朝史。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场对外战争,朝鲜战争是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战争,我们的对手美国,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军事强国之一。与此同时的新中国,重工业极为落后,以毛主席的话来说便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即便如此,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以其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一次次地在战场上创造出奇迹,涌现出了许多诸如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人的英雄人物,赢得了中朝人民甚至是一些美军的敬佩,使得联合国军司令官克拉克将这场战争称作“在一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将自己称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没有签订胜利停战条约的陆军司令官”。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抗美援朝战争之所以能以弱取胜,是因为我们党具有世界上其他政党难以具备的优秀品质。战时,党一方面领导志愿军进行作战,另一方面则发动国内群众为前线提供支持。凭借着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建立起来的这样一只人民军队,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高度政治觉悟,在战场上一次次地挑战人体的生理极限,给美军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几百度的高温与零下几十度的低温都不能动摇志愿军战士们顽强的意志。正因于此,我们才能取得这场战争的完全胜利,才能自信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这场战争后,新中国完全摆脱了近代以来所受的屈辱,庄严地宣告了中国的存在,没有人胆敢轻视中国。而时至今日,“三八线”仍是众西方国家不敢逾越的一道红线,因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令这几十年来美国的嚣张气焰短了一大截,同时在党的领导人民不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觉醒的东方雄狮面前,任何霸权主义在其面前都会为之一颤。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为新时代建设者的我们,更应当学习先辈们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

篇三:朝鲜战争读后感1000字

俞信杰

朝鲜战争是1950年6月爆发于朝鲜半岛的军事冲突。它原是朝鲜半岛上的北、南双方的民族内战,后因美国、中国、苏联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为了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王树增的《朝鲜战争》生动地记述一场战争的历史,并且深刻地记述战争中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

王树增在这本书中着力刻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形象。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了援助朝鲜,保家卫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俞1950年10月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在各大战役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1952年10月进行的上甘岭战役。“联合国军”在面积不足四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发动了该战役,猛烈的炮火攻击使山头几乎被削低两米。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不断反击,牢牢的守住阵地,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冲向敌人中心火力点时,手榴弹用尽且身体多处负伤,危急关头,他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为后续反击部队的冲锋开辟了道路,而他却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争胜利,民族大义,有着必死的决心,必胜的信念,从容就义。

以黄继光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可最可爱的人。正是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使朝鲜战争最终得以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进一步巩固了新生政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举动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点点滴滴。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按照预谋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村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日本,以此为借口。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并炮轰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晚,驻扎在丰台的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军队拒绝。在双方交涉之际,日军突然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驻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县城。驻守当地的第29军奋起反击。这就是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七七事变爆发后,驻守当地的中国军队面对日军的嚣张气焰,同仇敌忾,第29军司令部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增兵华北,进攻北平,天津,第29军副军长冬麟阁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他激励广大将士“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激战中冬麟阁壮烈殉国,132师师长赵登禹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将有必死心,士无偷生念,中国军队有如此坚定的决心,如此伟大的精神,这仗怎么可能打不赢?

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起反抗侵略者。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战争中,根据地军民运用智慧,广泛开展伏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游击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归国参战。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抗日战争之前,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给日本侵略带来了契机。日本这一海岛小国竟敢进攻如此一个泱泱大国,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国民党统治下中国精神的乏匮。然而在战争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高度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再加上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最终成功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还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抗日战争都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才是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在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表现在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表现在在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篇四:朝鲜战争读后感1000字

何海嘉

其实我并没有看懂王树增的《朝鲜战争》,一开始读它,只是因为她的书名带给了我很多思考。

一提到战争,我总是不由得想起老一辈人的话“现在你们的幸福,都是曾经人民用鲜血堆积起来的”,我的眼前好像总是浮现,那些在夜晚驻守,吃着树皮,光脚踩在雪地,衣服被炮火熏染的缓缓站立的身影。

朝鲜战争,就是一本被尸体和鲜血所写成的历史。我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战争的电影电视看的不少,小时候的我明白,电视里的都是特效,演员也不会真的受伤。但是长大后渐渐的就会想起,真的有成百上千的战士是死在黑夜里。我不止一次的为这些义无反顾的身影模糊了双眼,那些战士们又能有多大的岁数呢?每个人都可能曾是活泼,开朗,又或是腼腆,可能他们也只是一个害怕黑的大男孩罢了。但在面对敌人时,他们又那么英勇不屈。正如王树增所写的那样:“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还有过这样的士兵。他们值得让今天的中国人和中国军队知道,知道生命能够拥有多么光辉的力量,知道生命在被敌人的炸弹、炮弹、子弹甚至刺刀戕害的那一瞬间竟是能够英勇不屈的。”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被他们的觉悟深深震撼到。

我看不懂军事,不懂战术,但是我却能读懂书中热血。明明没有空军,条件艰苦,没有后勤补给。白天不能进攻,只靠血肉之躯与美国人的飞机,坦克搏斗,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只因为他们是中国人,是人名志愿军,他们以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敢于战斗的大无畏精神,在冰天雪地中,在汉江两岸,在各种战场中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敌军猛烈进攻。

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精神,才使得各种海外侨胞,纷纷回报祖国卫国效力,这才促成了后来国家和平,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

从小我们便生活在和平中,但是中国的和平是前辈们用生命砸出来的。世界上还有很多的国家在被战火所保卫,我深深的意识到世界和平到底有多么大的意义。读完《朝鲜战争》后,对于参战的各种细节我已没有争论的兴趣,阅读中我总是跳过那些复杂的战术,但让我总是会细细翻看,然后一次次泪眼模糊,被那些无畏可敬的生命而感动,这才是生命的赞歌。我感到这些描写战争的书很重要,他为我们这些生在和平中的人重现过去,更重要的是,展望了未来。那些书中所赞扬的民族精神,必将影响到我们青少年的未来。花了几天时间,我也应该感谢作者,让我能在《朝鲜战争》中认识了那些革命先烈们,他让我了解到,一个民族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的英勇不屈的精神。

再看看现在的国际形势,很多国家依旧在虎视眈眈。但是我们更应该与他们和平共处,用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战争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是啊,合上书后心中最深的想法,依旧是老人口中那句“和平才是第一位的”。

篇五:朝鲜战争读后感1000字

陈振宇

在这个炎热的假期,我读了一本厚厚的书-《朝鲜战争》,读完后,我觉得这个夏天变冷了。

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们追求和平,可是战争却无处不在,大到将一亿人送入天堂的二战也不能使好战的人停下脚步。二战后对于结果不满的美国又开始发难,于是又一场战争开始了。

朝鲜战争,是我们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人民渴望来之不易平静生活,军队也是极需调整休息。国家工业制造水平受战争的影响基本为零,人力物力极度匮乏。国内的新疆、台湾问题还待解决,国外不少国家并不承认新中国的成立。可以说,我们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是急需展现和提高的。面对美国强制使用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及对中国多次发出不准超过38线强烈声明的不理睬,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喊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雄赳赳,气昂昂,坚决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半岛,从此开始了长达近3年的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抗美援朝战争。

在朝鲜战争中,中朝以一百一十万人打败了联军一百二十万超级大军,也打败了美军的不败神话。说到朝鲜战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国士兵。志愿军虽然衣着简陋,饥肠辘辘,但就是这样,他们能够穿着单衣,在大雪地中埋伏数天,哪怕最后被冻死在阵地上也不后退一步!敢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冒着无数飞机大炮穿过死亡屏障、用胸膛挡住敌人的枪口、在大冰河上一个接一个用身体滚过雷区,为部队开路。每一个都那么年轻,却牺牲得惊天动地。正因为他们的英勇,三年后,战争终于停止在了它发生的地方。

其次,在志愿军的背后,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时刻支援他们:在前线,朝鲜人民顶着炮火为志愿军送食物,把他们当自己的儿子看待,拿起斧头,木棒,甚至菜刀冲向联军,保卫祖国;在祖国的东北,无数人民,志愿军家属在家里做炒面,支援志愿军。志愿军四十二军就是从齐齐哈尔出发的,我们的祖先,可能就在他们的队伍中,一家人一起努力,打走美军,这样才体现出我们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

最让我感动,也最让我难忘的,是战争的最后时刻。停战谈判结束,距最后时刻两小时前,一个士兵冒着炮火将停战的消息送往前线,一个个炮弹在他身旁爆炸,他刚把消息送到就牺牲了,仅差两小时。最后两小时,双方把所有的弹药尽力打出,证明自己的强大,好像又发生了一场大战。停战的那一刻终于来了,那是成千上万人民以及军队一直盼望的事,没想到一盼就是三年。那一刻,没有一丝动静,一种奇特的寂静后,双方他探了头,让后一起欢呼,庆祝,赠送礼品,他们之间拼过命,有分歧,语言不通,但他们都懂得和平,盼望和平。

朝鲜战争的胜利,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宣告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宣告四万万中国人民真正的站起来了;宣告积弱积贫的中国正以崭新姿态昂扬的斗志,向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行……朝鲜战争的胜利,为我国提供一个长时间的发展期。也就此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期,使得中国的发展速度快之惊人,发展成果惠民惠邦,人民生活水平空前的提高,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篇六:朝鲜战争读后感1000字

张宇轩

那是一段荆棘遍布的岁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西方的压迫与忌惮从未停止。偶然间,我读到了王树增先生所写的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霎时间,炎黄之情引领着我,重回了那段峥嵘岁月,遇见了多少已湮没在70年的风风雨里的,抛洒热血的战士。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军事冲突,联合国安理会派遣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支援韩国,展开大规模反攻,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硬立场,公然跨过三八线,一时间,战火烧至鸭绿江畔,中国领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尽管当时的美国是当仁不让世界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军和空军,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反观中国,多年战乱刚平,百废俱兴,就连高层领导人内部,大部分都倾向于不参战,但美军罪恶的炸弹一次次的落在中国的领土,漫天的浓烟席卷着东北的广袤大地,人民的生命容不得揉捏,中国的国土容不得肆掠。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领导下,跨过鸭绿江,进军朝鲜。

当时几乎没有人怀疑,美国这一世界顶峰的军事实力。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个国家和这支军队将在战争中必胜。但,事实证明,美军输了,输给了中国——一个刚诞生的国家。这是中国军人们用意志夺得的胜利。读了《朝鲜战争》,我深感战士们的不易,没有人质疑,当时条件的艰苦。由于缺少防空设备,缺少炮火支援,后勤补给线完全被美军层层封锁。没有粮食,战士们挖树皮,咽冰雪,食不果腹,在这资源极度短缺的极端劣势之下,是他们怀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肩负着保家卫国的艰巨任务,在寒风凌烈的盖马高原,他们力克美军勇冲锋;在严寒广袤的长津湖畔,他们层层截杀创拐点;在冰原血梦的下隅里,他们尸山血海阻敌援:在凄风苦雨的汉江两岸,他们点水不漏保汉城。上甘岭上的炮火,是他们顽强抵抗的见证,三所里中的血战,是他们迎头痛击的名扬。英雄们纷飞的身躯,如青柏般万古长青。朝鲜冻土之上,多少烈士的英魂在此飘扬。

由于条件落后,面对联合国军的坦克、飞机,志愿军战士只能穿梭于密林,仅仅依靠着双腿,却敢于用微小的身影,怀着必胜的决心,用身体去阻挡敌人猛烈的进攻,用坚守去换取友军存活的希望。士兵,战争中最普通、最重要、最大数量的人,他们不是神,他们也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来自远方故土的牵挂,也担负着家庭的重责。他们中的许多是那样的年轻,生命的活力才刚刚萌发,却牺牲的那样悲壮,那样的惊天动地。我们之所以能赢,是因为我们有着同仇敌忾的勇气和敢于牺牲的信念。遥想抗日战争之时,日本眼望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大言三个月灭亡中国。但他们看不到的是永驻于我们炎黄子孙骨子里的自强不息。当外敌入侵,一切都可以被团结起来,一切都可以焕发出无限的意志力。正如书中所写,面对美军,我们依然无所畏惧,依然以个个渺小的火种去点燃胜利的希望。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读完此书,我一次次的泪眼朦胧,胜利的背后,多少生命的献身。“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在《朝鲜战争》中我与那些英勇战士们相识相知,我相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正是不屈不挠,不言弃的精神。这种精神终将永驻于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间。也许,这也是朝鲜战争所带给我们的深刻思考。

篇七:朝鲜战争读后感1000字

施逸尔

“在风景秀丽的东湖疗养院休养时,曹玉海接到了复员的命令。他不想离开部队,疗养院一位女护士的爱情安慰了他的伤感,爱情在刚刚来临的和平生活中显得格外温馨。当爱曹玉海的姑娘向他提出结婚要求的那天,他在广播里听到了一个消息:与中国接壤的朝鲜发生了战争。他虽不知道邻国的战争与自己的国家有何种关系,但部队向着战争的方向开进还是使他产生出一种冲动,他能够意识到的是:国家的边境此刻也许需要守一守,那么部队也许又需要他这个勇敢的老兵了。”

放弃温馨,奔向战场。这需要何等超人的决心!但不仅仅是他。中国有上百万像曹玉海这样平凡但伟大的人,他们有个统一的名字——中国志愿军。朝鲜战争一战是极其残酷和凶险的。地形是不熟悉的,语言是不同的,对手是装备精良先进的美国,中国如何取胜?这个秘密各个军队应该都知道,也都在说,可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重工业与美国与巨大的差距,这时的中国打仗凭借的都是一些科技无法得到的东西:不怕牺牲的精神、信念、组织纪律性、机动性、高超的战略战术。而这一切的前提,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怕对手、敢冲锋、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这是所有志愿军都具有的一个精神,这是美国人无法达到的精神高度。

我拜读过很多关于党史的书,这本王树增先生的《朝鲜战争》给我的感触最深。不仅是因为党高超的指挥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更多的是因为战士们超乎常人的精神。让所有人带有一种使命和信念,从骨子里透出不怕牺牲的精神才是党最了不起的地方。

揆诸苍穹之下的新一代青年,我们将成为中国的脊梁!我们是否具有他们那样伟大的精神和毅力?虽然不必像他们那样不惧牺牲,但他们坚持不懈、不畏艰苦、不惧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学习百年党史,目的就是让新一代祖国的脊梁认识到当年的不容易,感谢当时的青年为中国做出的牺牲,学习已经被忘却的宝贵的精神,发扬光大中国历久弥新的文化,下定决心奋勇拼搏,再创一代辉煌!

王树增先生在《朝鲜战争》一书中这样结尾:“回顾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说:‘在经过三年的激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工业强国的第一流军队被限制在他们原来发动侵略的地方,不仅没有越雷池一步,而且陷入日益不利的困境。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教训。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而我准备这样为这篇简短的感想画上一个句号:吾辈当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中华民族将延续往日党的光辉,继续以不断前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篇八:朝鲜战争读后感1000字

方志程

阅读完王树增的《朝鲜战争》,我不由得留下了感动与自豪的泪水。遥想1953年签订的《朝鲜战争停战协议》,那是上百万的敢于赴死,为祖国甘愿献出生命的战士用生命凝聚成的。而如今,他们许多都已湮没在50年的风风雨雨里,但我相信每一位战士的名字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这金色的光芒,永垂不朽。

朝鲜战争的历史,是上百万志愿军战士用鲜血与青春写就的历史。一想到一个个数字背后的鲜活的人,我没有办法不为战争中逝去的生命而悲哀。那些波澜壮阔史诗般的战争固然辉煌,我却总在这胜利的背后感到道不出的悲伤,为那些为我们共同的祖国奉献青春的生命一次次落泪。眼泪涌出的一刻我才明白,我们拥有如此多勇敢的、活泼的、可爱的、坚强的、无私的战友,他们就是鲁迅笔下“中国的脊梁”

我看过许多军事方面的书,也看过不少影视作品,比如《集结号》《反恐利剑》,里面的士兵于朝鲜战争中的士兵同样勇敢,但在我的心灵深处,却是第一次被《朝鲜战争》中的战士所震撼!在朝鲜战争中,百万志愿军战士冰雪炒面食不果腹,在无海空军配合,装备落后的极端劣势情形下,誓死抗击敌人,用不成功便成仁,坚决把敌人打入地狱的浩然正气,不畏死亡,勇敢杀敌。战士们以生命为笔为中华民族书写了万古长青的历史华章。

可以想象,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空军,没法应对敌军飞机的轰炸,要完成一次包抄,只能靠两条腿和美国人的坦克赛跑,敌人走公路,志愿军只能翻山越岭。因为缺少火炮支援,没有防空手段,实际作战效果与战术意图相差甚远,伤亡很大。在1950年的冬天,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志愿军却很多没有棉衣棉鞋,食物也很少,非战斗减员人数极其惊人。后勤补给这个问题一直贯穿朝鲜战争始终,冻死的,饿死的,伤病得不到治疗的战士不计其数。但在这场让世界震惊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在冰天雪地的盖马高原,在长津湖畔,在下隅里,在汉江两岸,在上甘岭上,一次次抵挡住武装完备的敌人的猛烈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那视死如归、不惧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给中国更给世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一笔精神财富。大批海外知识分子正是通过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认识到了新中国的强大,纷纷回国,为祖国的发展奉献力量。

读完《朝鲜战争》后,对于战争各方的得失成败我无法评判,对于参战的是非功过我也无法争论。但是,书中那些可敬的战士总是让我一次次泪眼模糊,他们的无畏无惧是凛凛大国之军威,是长存人类亿万年之精神。我感到,生动真实记述一场战争历史很重要,但深刻记述战争中一个民族的精神更重要,因为前者是“昨天”的事情,而后者会在今天传承,并将影响到我们的明天。我在《朝鲜战争》中认识到一位位可敬的先烈,并重温到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多么劣势都不能放弃的不屈精神,今后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对于任何困难都不放弃。迎难而上,这是中国人骨子里刻下的基因。

篇九:朝鲜战争读后感1000字

王子倪

当世界陷入灰暗时,鲜血是唯一的颜色。

战争似乎离如今的我们没那么近,因为我们幸运的降生于这片土地、这段时空,可在这和平与繁荣的光芒到来之前,也有一段难以想象的黑暗,那是战争。战争让世界被分裂、打碎,再将那碎片一片片拾起组成一个新世界,战争将人们分开,拉远,把人们的生活撕碎,让人们在原本寂静无声的一天突然被巨大的响声所包围。然后则是尖叫、鲜血、没有来得及的告别,最后剩下的无尽的黑暗。我们实在是幸运,因为我们未曾经历过的。

战争让很多人背负起了更重的担子。在黑夜里、在雪地中衣衫褴褛光着双脚的战士们,背炮弹翻过几个山头,抱着爆破筒,用身体来阻挡敌人的战士们,年轻的但是却再也没法看到祖国家乡的战士们,他们所做的,也是盼望着战争的结束,亲人的团聚。但是他们其中很多的都留在了那里,他们抱着祈愿与还没说出口的告别,长眠于异国他乡。这些都是参与朝鲜战争的战士们,每每看到这,总会一次、再一次地感叹,战争是多么残酷的东西啊,让原本平静生活不复存在、让原本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让许许多多家庭失去了他们的儿子、丈夫、父亲、兄长。那些还未说出口的爱,也被埋进了异国的尘土之中。

朝鲜战争的历史,是上百万志愿军用他们的鲜血写就的历史。他们是那么勇敢,在那没有资金加持,士兵们在深山雪地中,没有食物,没有装备。那时新中国才刚刚建立,物资与后勤都没能跟上。1950年的冬天是刺骨的寒冷,他们没有棉衣棉鞋,还没交战就已经有很多人坚持不住而倒下,他们在战役中没有物资也没有先进武器。有的只是一个满腔激情与热血的想为国家奉献的赤诚的心。他们用这样的心,来对抗一切。零下三十度的雪无法浇灭他们心中的火焰。他们凭着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一次次的击退敌人于盖马高原、长津湖畔、上甘岭等一个个地方。

“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还有过这样的士兵。他们值得让今天中国人知道,知道生命能拥有这样的力量,知道生命在被敌人的炸弹、炮弹、子弹甚至刺刀戕害的那一瞬间竟是可以英勇不屈的。”这是王树增先生在书中写到的。他们在物资短缺、设备落后、装备老旧的情况下他们仍能够抵抗与击退敌人的进攻,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生命中含有这样不屈的、强大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晦涩难懂的战争策略我实在无法读明白,但是我能读出战士们的英勇,对于国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更读到他们钢铁一般的意志与为国奉献的精神。但是在这本书中,感触最深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关于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读到的不仅是期间的过程更是体会到战争本身的残酷。并不想提起这场战争的结局,因为在我看来,无论结局如何,我更为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感到惋惜,年轻且鲜活的生命为什么要埋葬于残酷中。战争所带给人们的只有黑暗,因此从没觉得胜利就能抵消战争的一切罪孽。所以,能够降生于这个繁荣且强大的国家,让战争离我们不那么近,本就是很幸运的事。

当世界陷入灰暗时,鲜血成为唯一的颜色,但是仍有人,为世界添上鲜活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