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作文网

位置:首页 > 原创专区 > 精选

《觉醒年代》观后感(精选20篇)作文

精选4.02K

篇一:《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年代》观后感(精选20篇)作文

黄郡珮

看完《觉醒年代》,我的内心有着很大的感触,以前认为革命不过就是打仗加谈判,当我看完后知道了革命的本质、意义,知道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觉醒到强大有多么不容易,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牺牲才能成功。

站在后人的角度上,我们知道他们的革命再怎么样困难也会成功,而当时的他们不知未来如何,担忧中国的存亡,怕自己不站出来就无法为民族撑腰,怕国家被列强给“分食”了,那个时代有懦夫,有叛徒,但更有英雄,他们身上的爱国,坚韧,聪慧都被一一展现出来了。

在这部电视中所演出来的历史,令我无法忘怀。其中郭心刚听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青岛将失,坐在河边一夜,因为悲愤痛心而一夜白头,那一幕,对我来说真得很震撼人心,而后他又以血写下“还我青岛”,带病游行,最终身体亏损与世长辞。你说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在剧中早就为我们解答了: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活着,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让他们不再流离失所,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做主,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民族再造复兴。

在这场革命中的英雄不在少数,例如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等人,他们中的人上到高官下到学生、工人,人人都在为国而斗,他们追求真理,使党走上正确的道路,让党带领着全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捍卫主权不再让那些列强欺负侵略我们的人民和祖国。其中陈独秀的《新青年》和李大钊的《青春》将年轻人唤醒,为他们树立新价值观,而这也是一个民族的崛起时刻。

陈延年和陈乔年作为陈独秀的孩子,自然是虎父无犬子,也投身革命中。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强则国家强,所有的青年才子都是国家的优秀代表,民族的希望,正是有了他们,我们国家才能强大。

如今,中国繁荣强盛,我们生在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是何其幸运。虽然我们生来就很幸福,没有了战争和饥饿,但却不能忘了先辈们的努力,国家曾经受过的欺负。我们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一代,我们心中应以他们为榜样,像他们学习,靠近,对国家充满真挚的热爱,付出自己的努力,使国家更加强盛!

篇二:《觉醒年代》观后感

这个暑假,我追了一部剧——《觉醒年代》,对伟大的先驱李大钊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一次了解李大钊,是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先生的女儿李星华回忆父亲从被捕到就义的悲壮历程。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崇高伟岸、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

这次看完《觉醒年代》,李大钊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仰望中的高大,而变得更加丰满、真实。

李大钊先生平易近人。他一出场,身穿长袍,戴着眼镜,坐在一群留学生中,和年轻人讨论着国家大事,呼吁学子奋起“倒袁”,拯救国家。

李大钊先生敢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观点。当他听到陈独秀先生说“中国没救了”时,立即进行反驳,表明自己的观点,坚信国家有光明的未来。

李大钊先生胸怀宽广。虽然在对国家未来的辩论中有不同见解,在陈独秀先生被一群学生围着殴打时,他还是挺身而出,掩护陈独秀先生逃出,并且在知道对方真正意图后,和陈独秀先生成为朋友,还把自己的大衣送给了陈独秀先生。

李大钊先生关心民众疾苦,深爱自己的孩子。当一位母亲在大街上乞讨,希望得到一些医药费给孩子治病,李大钊先生站了出来,帮这个穷苦的家庭交上了医药费,当得知孩子需要住院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衣物、怀表等放到了当铺;当李大钊先生的一位学生因为缺钱而上门求助,希望能得到资助时,李大钊先生不顾自家的情况,毅然为学生凑齐学费,却差点和自己的孩子毁约,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去吃一顿涮羊肉。

李大钊先生,既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先驱,同时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普通人。

篇三:《觉醒年代》观后感

邓涵月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共广播电视台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了一部反映建党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的《青年杂志》,以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讲述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认识到走上不同人生道路,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建党的历史。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还将他们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整个中国为之一振;《新青年》实行同人编辑,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日新月异,之后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也相继问世;在这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打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此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普遍传播开来。

在五四运动时,为支持学生运动,陈独秀和李大钊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学生、商人,工人等,以直接行动对社会实行根本改造,并亲自上街散发《北京市民宣言》。陈独秀在散发宣言时被捕,五四运动风靡全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代表拒绝签巴黎和约,取得巨大成果。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完成了它的思想启蒙任务。

不少看过剧的网友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2021年最棒的剧集没有之一!正如剧名那样,整部剧想要再现100年前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激情澎湃的觉醒年代。

整部剧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让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又一次出现了人们眼前,表达了对事物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寻。

“因为我爱这个国家,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史为鉴,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四:《觉醒年代》观后感

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签署了与日本的“二十一条”,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中……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故事,正是开展于这样的黑暗背景。然而剧中讲述的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却又如光芒四射的新星,指引着新中国向着美好的未来奔去,近代的中国走上了新民主革命的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但对于那时的中国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在《觉醒年代》中,我看到一群深爱祖国却对现状无比迷茫的青年们竭尽全力去挽救中国的命运。幸好,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恩列宁主义。就这样,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革命青年们燃烧自己的青春热血,解放了更多中国人的思想。

在《觉醒年代》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有血有肉的角色,让人意外的是,他们也有浓浓的人情味。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的那六句话,哪怕是放在现在,对于广大中国学生、青年来说,都有着深刻的意义。这六句话不仅是对进步思想的宣传,更是成为进步青年做人的方向与准则。在那样的年代,还有许许多多像陈独秀这样的革命者们,他们以笔为枪,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剧中鲁迅先生为写文章而废寝忘食,疲倦地倒在辅满稿纸的木地板上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文学界引起轩然大波,《觉醒年代》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动荡的时代,那时的人们看不到今日中国的盛景,但仍然坚守着带着内心信念想为中国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剧中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那个不爱笑的男孩牺牲前的那个回眸微笑。后来我得知,在中国真的有这么一条路叫“延乔路”,而乔延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当延年乔年回头时,他们一定看到了,看到未来那个繁华昌盛的新中国!革命免不了牺牲,多少人为此慷慨赴死才换得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因此,每一伤牺牲都值得我们铭记!

看完《觉醒年代》后,内心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奇异感,在这四十三集电视剧中,我伤佛走过一段历史的长间。从比之后再去低头注视史书上的那些轻飘飘的文字,它们仿佛都有了重量,有了生命。心中一个愿望更加坚定,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这一刻又在脑海中想起,我们应该趁着年少,努力学习,为中国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by:龙乐之

篇五:《觉醒年代》观后感

李泽荣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要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一段历史展开的叙述。

这段时间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步伐不一的艰难时世,当时的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混乱不堪的面貌。有人愚昧无知、有人迷茫不前、有人企图复辟帝制,同时也有一大批青年先进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剧情开篇,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消息引起国民哄动,让在国外留学的一部分有志者青年李大钊等人愤愤不平,他们纷纷回国寻求一条救国之路。李大钊说:“我们必须要唤起民众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同时陈独秀也创办了《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倡导白话文,为寻找一条救国之路打开了新思想涌流的闸门。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们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革命观点。

在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北京大学”里,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随后又在民巷建立起“新青年编辑部”。此时北京大学的一些顽固的保皇党也与新青年展开了激烈的争执。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进化。

在探索和发展真理时,十分艰难。在各种思想和主义的交锋之中,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起来。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加上白话文的迅速传播,如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巨作横空出世,大大推动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国道路的步伐。

这部剧中也有很多风云人物,他们的服饰习惯也反映出当时那个时代的繁杂和混乱。比如留着长辫子端着烟袋讲国学的辜鸿铭教授。张勋的辫子军领兵复辟及海外留学回来,西装革履的胡适等人,这些极具色彩与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观众眼帘。而且他们的人物特点也十分鲜明。在北大红楼的衬托下,一批批洋溢着爱国热血的青年学子也让我们过目不忘。他们让我们看到当时那个时代有一批爱国人士正在不惧艰难险阻,努力寻找成功之路使中国登上历史舞台。

《觉醒年代》为我们展演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以深刻的历史意义揭示了这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同时赞扬了觉醒年代时期一批共产主义者的一颗颗爱国之心。

这部剧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让我们看到中国的艰辛,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不负众望。

篇六:《觉醒年代》观后感

燕子翼

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于迷雾里燃灯奔走。

—题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特此推出《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历史,它让我们了解到书本上没有描述出来的细节,并用生动、形象的表演形式将它们呈现在我们眼前。

期间,6年时间,国运飘摇,民不聊生,是一个异常艰难的时世。面对贫穷、落后,愚昧的现实,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面对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有人迷茫,有人愤怒,有人消沉,有人奋起。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钱玄同、胡适、鲁迅等人开始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

大家都知道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是由鲁迅先生著的《狂人日记》,电视剧里对鲁迅完成《狂人日记》场面的历史性再现真的把我震撼住了。

1918年,绍兴会馆,周树人趴在房间地板上奋笔疾书,满地撒的都是手稿。地上还摆着几碟茴香豆和尖辣椒。突然,他停住了,缓缓一仰,瘫卧在一片手稿上长舒一口气,脸上有悲悯,有激愤,有怅然若失,走进来的钱玄同被他吓了一跳,但周树人脸上抑制不住地笑。让他随即意识到什么,用颤抖的声音问:“成了?”

不久,《狂人日记》刊行全国,举国震动。

鲁迅曾言:“猛兽是孤独的,牛羊则结对;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但拉开一体,定能哞哞地叫。”

沉稳厚重,朴实坚毅的李大钊;激情四射,慷慨率性的陈独秀;目光高远,充满理想,性格刚正的毛泽东;冷峻孤愤,以笔为枪的鲁迅等,以及在北大红楼,一批在新思想、新文化鼓励鼓励下,洋溢着爱国热血的青年学子铸成了那座防御强敌的城。

青年在每次运动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这正是。

青春当有梦想,以奋斗砥砺成。

看这部电视剧最大的感受就是看的是党的过去,参与的是党的现在

篇七:《觉醒年代》观后感

张栩晨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刻画了许多经常客串历史、语文课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也不少,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等。今天我要说的应该是每个人都熟悉的鲁迅。

片段一:鲁迅第8集出场,场面是这样的:有一个人被当街处决,但人们不仅不怕,还抢着用馒头蘸人血,愚蠢地认为这可以治百病,而鲁迅他不回头都知道发生了什么。这说明,人们的愚昧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而是一种常态。

片段二:鲁迅第9集出场,就是这样一个场面:鲁迅一个人站在教育部门口,一只手叉腰,一只手拄着一块儿长木板,上面写着“不幹了”。在他面前人和车来来往往(有的还一副看傻子的模样看他),但他自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表达出他的决心:坚决不和张勋同流合污,体现了他的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片段三:第14到15集中,出现了鲁迅写作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具体场景。背景是这样的:鲁迅在北京和同学聚会,聚会中周作人探听到一个叫杨开铭同学的消息:

杨开铭是个热心肠,之前回了老家教书,对一个寡妇多有帮助,为此遭了寡妇的族人非议。后来有一天,他喝醉了酒,在寡妇的桌子上趴了一夜。结果第二天被人给知道了,寡妇的族人就把寡妇给抓了起来,活生生沉到池塘里面淹死了。杨开铭哪里受得了这种刺激,直接就疯了。

回到家里,鲁迅听周作人讲完杨开铭同学的信息,刚来得及感叹一句“疯了”,他表弟久荪就从门外滚了进来,嚷嚷着外面有人要杀了他,躲在桌子底下不敢出来。感情这个可怜人也因为来京一路上看见太多人饿死,受了刺激,神经错乱了。

就在之前,《新青年》编辑部找上门来,几个主笔一起请鲁迅出山。鲁迅对于之前的杂志作品给他们指出了三条缺陷,其中一条就是缺少通俗的白话文学作品,比如像白话小说。

所以当鲁迅下定决心要写稿的时候,在见识到两个疯子,尤其是让他们变疯的黑暗荒诞的社会现实之后,鲁迅决定以自己可怜的表弟久荪为原型,写作《狂人日记》。他一鼓作气写了个通宵,眼睛都红了才停笔,累了就直接躺在一地稿子上休息。

曾看到萧红女士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提到: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这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也是一个敬业投入的人。但鲁迅先生的写作,不仅是赶稿子,还是对中国当时现状的思考,对封建、迷信、愚昧的批判。尽管鲁迅先生已经逝世80多年了,但通过《觉醒年代》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他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不苟言笑的斗士,也有着风趣幽默的一面。

篇八:《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时,光明至。

《觉醒年代》的热播,向我们展示了先辈为中华之流起而做出的不断探索,带我们重回了那个国人奋斗,满腔热血的党醒年代。思想觉醒时,吾国光明至。100年前的今天,饿殍遍野,漫天飞雪的河岸边、两位伟大领袖道出建觉立业之必要性,面对难民惨状,国家之悲哀民众悲愤的控诉,他们意识到,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党之急迫性,由此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之路,结阴霾笼罩的神州大地,拔开云层,透见一丝光明。

想当年,瀛寰遍哀,民不聊生。看当下,生活富足,谈笑风声,他们说到了,他们也做到了,此后的中国,宛如一头觉醒的雄狮,经历了任人欺辱。卑躬屈膝的耻辱历史后,它发出一声振耳欲聋的长啸,独自屹立在也界东方,且看那个年代,唯有民众之觉醒了,才能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革命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他们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建立起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的面貌涣然一新。

唯有觉醒,才能耀我中华,“觉醒”二字,前半段是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史,后半段是要变革,要富强的抗争史。觉醒,不单单只是一个人的觉醒,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觉醒,五四风雷青年热血沸腾的口号响初城市每条街道,南湖游船阵阵歌声飘往大街小巷,抗日战争一声声炮响击碎人们迷茫的幻想,一个人醒了,一个民族醒了,一个国家醒了。是“埋骨何须桑样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是“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伟大气节,他们带领无数中华儿女摆脱思想的枷锁,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无论是革命往事,还是当今现实“觉醒”二字始终贯穿着我们的精神生话。无论何时何地,它永远是我们要想长久兴盛的精神指引,若无觉醒,那最终仍将重蹈复辙,

觉醒时,光明至,一百并、年前先烈们的英勇往事如今仍值得我们歌讼,永远不要忘记觉醒,永远不要甘于落后,心中永怀广大人民,胸中始终有报国之志、因为觉醒的年代,是最好的时代。

篇九:《觉醒年代》观后感

谭博文

中国,这只雄狮在封建礼教的“催眠”下逐渐沉睡过去。而在那个年代,有一批人义不容辞、奋不顾身的将这头雄狮唤醒,那是一个觉醒的年代,伟大的年代。

二十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眼看就要有亡国灭种的危险。这时的中国需要有一条正确的道路引领它走下去。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带来了新文化,给当时的社会打了一剂强心针。可成功是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些保守的顽固派极力的反对新文化。此时的社会,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般,各种救亡图存的方法层出不穷,大家在黑暗中摸索着那一条正确的道路。但这样的社会,正是中国需要的社会。

昔日的京师大学堂,也改头换面,成为了今日的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的主要阵地。而这里,也像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新旧文化冲突不断救亡图存从未停下。这里,也为之后中华民族的翻身奠定了基础。新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民众的思想,坚定了民众的信念,这象征着中国慢慢的开始从泥泞中脱身。

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人亦是如此。要想成功,就要培养好习惯,若是有坏习惯在身,那就要尽快改正它,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要是有坏习惯且不去改正它,任凭它一点点侵噬你的身体,即便你的实力再雄厚,也难以取得一番成就。

读历史,就是要我们以史为鉴,完善自己。中国之所以一天天昌盛起来,与在那段黑暗中人们的不断摸索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因初次涉及某方面而畏手畏脚,也不能因为失败而一蹶不振,只有大胆尝试、越挫越勇才能取得成就。

以史为鉴,不仅可以知兴替,更能完善一个人。一部历史剧,一本历史书,在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同时,也让我们变得更加完美。

篇十:《觉醒年代》观后感

张一菲

继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2020年《我和我的家乡》,国庆三部曲之《我和我的父辈》接棒定档2021年国庆。由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导演,“中国电影追梦人”再次集结,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为历史坐标,通过“家与国”的视角描写几代父辈的奋斗经历,讲述中国人的血脉相连和精神传承,再现中国人努力拼搏的时代记忆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是以中国新文化运动主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先生创办青年杂志为开端,展现了一种革命先驱在泥泞的道路和黑暗的社会中摸索救国出路,前行不止的故事。

从画面上看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革命先驱,紧握拳头,高喊着:“为了不让你们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作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兴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誓言,慷慨激昂,振奋人心。

李大钊,陈独秀他们在去南方的路上看到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两人跪地嚎啕大哭,发誓一定要推翻旧的腐朽统治,建立新国家。场面十分感人,我也几次流下热泪。

先辈们为了实现救国目标,他们放弃了家庭和孩子,四处寻求救国出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下,李大钊,陈延年,陈乔年等革命先辈他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李大钊牺牲时年仅38岁。先辈们的努力奋斗终究尘埃落定,如他们所愿,中国富强了,民族振兴了,请先辈们安息。

看了《觉醒年代》电视剧,我认为这是一部真正的好剧,感觉到革命先辈们的伟大。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我要像先辈们学习,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一定要努力学习,加强锻炼报效祖国,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在当前严峻的防控形势下多做与班级,与学校,与社会有益的事情。

篇十一:《觉醒年代》观后感

听说最近一部电视剧火了,叫《觉醒年代》。去看了,火的还真的不假。100年前,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00年后《觉醒年代》恰逢其时。它带来了新的唯物史观和艺术规律与《建国伟业》《大决战》等登上新的舞台。

《觉醒年代》注重“历史因细小而生动”,刻画了蔡元培三顾“陈”庐、“陈”门立雪,两种新学派会的对峙,巴黎和约的签订与否,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初步建立等中国人铭记于心的历史场景。将冷冰冰的历史年代、数字也变成了可考的、有温度的故事。

历史剧并不等同于历史,历史剧是由历史改编而来,可以适当添加内容推动故事发展。经过大量的资料显示,《觉醒年代》就是一部部分改写的历史剧。《觉醒年代》大部分是切合实际的,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高潮,到共产党的建立环环相扣,细节、语言、动作的特写和背景音乐的结合,使当时的人物性格、心理、事态、物态表现的清晰可见,一目了然。电视剧中各类书籍、报刊、新闻报道以及人物介绍让故事更加真实可信,特别是鲁迅起草《狂人日记》时急促的音乐、频闪的画面以及人物有力的动作,坚毅的眼神,步步紧逼观众的内心。五四运动的旗帜、口号以及人物郭心刚的事迹,大大的震撼人心。对比各种史实来看,瑕疵基本只存在于时间轴、人物关系等方面,如《狂人日记》与《复王敬轩书》出版先后顺序,陈家父子和好的时间以及剧中虚构的柳文耀、柳眉以及工读互助社的部分成员。不过,在电视剧的故事发展大局面前,这些均可以忽略不计。

《觉醒年代》在当今的影响力具有不可代替性。“任何人都不能去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国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导致中国直接跨越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国家性质转变的重要节点。《觉醒年代》一改之前多数以抗日战争中战役为主题的红色电视剧,而是将主题改为了新文化运动,这无疑会更加温和,更加贴切,更加贴合青少年。在新文化运动当中,涌现出一批一批的仁人志士,一位位救国图存前仆后继的英雄人物,《觉醒年代》在100年后的今天,进一步唤醒了我们青年的爱国之心。新文化运动运动使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不止是知识分子还有青年劳苦大众具有启蒙性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是顺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求,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所以《觉醒年代》火得名副其实,没错,我一直相信电视剧中李大钊的那句话:“100年以后的中国,它必会证明我今天的观点,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

by:朱鑫铭

篇十二:《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年代》讲述了从新文化启蒙,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段民国历史,这段历史跨度不大,却是大师辈出,惊天动地。

这段历史,我的印象却是极其模糊,凌乱,甚至是空白的。正是《觉醒年代》以时间为线索,让历史人物再次生动鲜活,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系统的,客观,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这是一段风雨飘摇,丧权辱国,军阀混杂的年代,却也是大师辈出,充满希望与满活力的年代。“此后如竟没有了火炬,我便是唯一的光。”陈独秀站了起来,李大钊站了起来,鲁迅站了起来,无数的仁人志士站了起来……

《觉醒年代》值得看的点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太多,我最关心的却是“中国人的精神”!

影片中辜鸿铭北大演讲说是“温良”,但读完他全篇《中国人的精神》却没有找到“温良”,找到的却是为皇权的背书与辩护。我认为“温良”不是中国人的精神,只能我们民族的属性。

其实,我们民族的属性不只是“温良”,”温良”也远不代表我们民族的属性。“温良”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儒家的《论语》,而儒家经典经过2000多年的传衍,蜕化,包括今文儒家、古文儒家早已不是原来的儒家,只能说是儒家一脉思想的延展和赓续!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学说只是当时众多思想流派之一,到了汉代董仲舒为了维护皇权的正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在历代皇权的加持下、发扬光大,流传至今。

当然,能传承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自有其闪耀的智慧和普世的价值,但儒家之精神不能完全代表中国人之精神。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矛盾观,”执中通变”的发展观,“尊亲尚德”的社会观。

那个不是中国之精神,但是最能代表中国精神的是《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积极进取的生命姿态,刚健强劲的奋斗精神,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就今日而言,中国精神即少年精神,爱国、拼搏、进取、责任、担当。我辈少年理当插上富强、民主、文明、法治的翅膀,绝运气,负青天,与时代同行,与精神共舞!

篇十三:《觉醒年代》观后感

青年一代是一个国家的力量所在,生机来源。正如习主席所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信念,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而这一主旨也始终贯穿在整部《觉醒年代》里——无论是作为领军人的陈独秀、李大钊,还是作为新文化运动基地的北京大学,都是“青年”一词的代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北洋军阀复辟,社会矛盾尖锐的当口,远在海外的两位未来影响中国命运的伟人一拍即合,约定日后回国一同寻求救国道路。当时国内时局混乱、各路势力勾心斗角,只为夺取当时中国的统治权。混乱意味着危险,动荡的时局意味着人命如草芥。他们本可以选择安逸,在相对来说更安全的海外度过他们的一生,这是更多人会选择的稳妥求全的做法。但陈独秀和李大钊选择了毅然回国,以自己的力量寻求挽救中国的道路。这是有为青年的选择,也是英雄的选择,不畏生死不明的前路,报国不思自身危。

然而改革的事业总不会一帆风顺,对于陈独秀等人也是如此。《新青年》落户北大后,争取到了鲁迅等文豪的支持,但同时也遭到了辜鸿铭等国学大师的联袂抵制。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精彩纷呈。从这一段里,也我感受到了来自文化的魅力,文化本身其实没有是非对错,每一种文化都有独特的精粹,只是取决每个时代的不同要求,文化的变革是必要的。而后俄国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更激化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矛盾,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掀开了序幕。五四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内部也发生了分歧——胡适建议将北京大学搬走以缓和与政府的矛盾,而李大钊猛烈抨击这一建议,陈独秀也公开发表了战斗檄文。为了鼓励五四运动,陈独秀和李大钊亲自上街发宣传单,过程中陈独秀被捕李大钊逃亡。但此时五四运动已势不可挡,以席卷一切的气势风靡全国,工人阶级也在这场革命中登上政治舞台,吹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号角。尔后陈独秀出狱,和李大钊达成共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来到了中国革命的全新起点。

整部剧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便是李大钊所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和陈独秀所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这两句都是赞扬青年一代,对青年一代寄托无限希望的名句,同时也是最为触动我这个作为当代青年中一员的两句话。这两句话既是两位伟人对青年人的期许,也是他们自身青春年代的一个写照。青春年华是明丽的、充满生机的,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激情,而当时的他们选择了将这种创造力和激情投入到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事业中,志在为黑暗中的中国探索一条光明的前路。而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之中,虽然没有动荡不安的时局时刻予我们以压迫感,我们也应该有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用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增添一份傲立的资本的心意。唯有这样,才能不负前人在如晦风雨中摸爬滚打中拼搏出来的这一番国泰民安。

《觉醒年代》虽然是一部电视剧,但它本身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或消遣时间,抑或是建党一百周年的贺礼。它更多的是通过一种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方式,在重新叙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过程中,引导在当下的安逸生活里迷失了部分信仰和丧失了生活方向的群众加深对“觉醒年代”下中国社会种种变革的理解,并用那段沉重岁月的重量,压醒那些沉浸在声色犬马中的国人。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蕴含的青年蓬勃向上的报国热情,也能对如今的少年一代产生良好的价值观塑造效果。我们不能仅仅将它当做一部电视剧来随便看看,而应该明白制作组的用心,汲取其中的精神精华,勉励自己在孜孜以求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畏困阻,一往无前。

篇十四:《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深深地震撼了我,所表达的内容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1840年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民愚国弱。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民众和濒临崩溃的祖国,一大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他们创办《新青年》,搞新文化运动,启蒙人民的思想,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一部经典。

1919年,巴黎和会日本强烈要求占有胶东半岛,为了捍卫主权,在先知先觉的爱国学生带领下掀起了一场全民族的运动——五四运动,一百多座城市,全部实施“三罢”——罢课、罢工、罢市,并上街游行和抵制日货,通过不懈努力,北洋政府终于拒绝巴黎和约!中国人民第一次当家作主!通过这次全民族的五四运动,这批仁人志士找到一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可以拯救中国的富民强国之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孕育而生!

这部剧中也有很多风云人物,他们的服饰习惯也反映出当时那个时代的繁杂和混乱。比如留着长辫子端着烟袋讲国学的辜鸿铭教授。张勋的辫子军领兵复辟及海外留学回来,西装革履的胡适等人,这些极具色彩与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观众眼帘。而且他们的人物特点也十分鲜明。在北大红楼的衬托下,一批批洋溢着爱国热血的青年学子也让我们过目不忘。他们让我们看到当时那个时代有一批爱国人士正在不惧艰难险阻,努力寻找救国救亡的道路。

看了之后,我深受触动。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时刻谨记习爷爷的教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我们是学生,强身健体、好好学习,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才能报效祖国。

篇十五:《觉醒年代》观后感

郑哨银

最近,看《觉醒年代》令我感触尤深,开篇第一集描写了仲甫为了与守常见面,当众多爱国青年说出“中国无药可救”,还遭到郭心刚的唾弃,但最后结果令人满意。

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在仲甫等人的不断努力下掀起一阵新的革命思潮,前八集分别写了陈独秀与李大钊初见,谈革命、创办杂志,再到去北大当文科学长。之后陈独秀邀请鲁迅撰稿,这当中每一集都看的我热血沸腾。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剧情,就是在钱玄铜去找鲁迅,而鲁迅身后是一人被斩首示众,众人原是当做看戏,当砍刀落下之时众人却又吓得连连后退。此情此景,实属令人难过、悲哀但却无能为力。

钱玄铜说鲁迅消沉,鲁迅却对他说道:“假如啊,有这么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且是万难破毁的,里边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被闷死,然而从昏睡入死,他们全然不知道就要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一声惊醒这几个较为清醒的人,但是这不幸的少数者,要去承受这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你对得起他们?”钱玄铜又反驳道;“如果我嚷几声,能叫醒那几个人,你就绝不能说,他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段令我映象尤为深刻,是揭露社会情形的实事,让人身临其境。那时的政治混乱,令人担忧,陈独秀等人为此努力,想改变这个社会。他们都不怕任何势力,更不畏惧任何牺牲,哪怕是背上“卖国贼”的骂名也要为之奋斗。

李大钊先生曾与同学在大街上进行游行,被当时政府追捕,虽然对北京有着诸多不舍,但迫于形势,只能无奈前往上海。

一个民族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不断进步,最终摸索出一套最为适合本民族的制度,他驱使了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勇于斗争,也燃起了群众的民族情怀和激情,在时局混沌的情况下对着腐朽的社会不断进行着冲击。在革命斗争中,虽然充满了艰辛困苦,必然不会一帆风顺,他们依然苦中作乐,为了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而不断努力。

克服困难,不断成长,中华民族必定会站起来,不再受外人的欺负,在中国的领土上真正的当家做主。那些艰难的日子,使我们奋勇向前,终究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这是数代人义无反顾奋斗换来的。让我们向那些先烈致敬,也提醒了我们珍惜现在生活的同时,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篇十六:《觉醒年代》观后感

雷轲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正在央视热播。《觉醒年代》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核心时间,聚集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的历史贡献,也有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之举,更有陈延年、陈乔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做出的流血牺牲……

此外,鲁迅、胡适、蔡元培、辜鸿铭、钱玄同等新旧文化阵营中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在《觉醒年代》中形成交锋,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时代人物群像。这些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有血有肉、有锋芒有理想、有困境有探究,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爱国情怀,传播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

五四运动中,无数青年学子以国之运为己之担当,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青年创办杂志《新青年》引革命洪流;抗战革命中,青年毛泽东投笔从戎,秉心中之担当义无返顾投身革命。正值青春的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不同于战乱年代,不必颠沛流离,但我们仍身兼重大使命,不能懈怠,争做永做时代的奋进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此外,我们还需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不断修身立德,明辨是非,认清世界变局切勿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树一身正气。

每个时代都是一场长征,每一代人都是上一代的接班人,在这跨世纪的接力中,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品行,永葆五四精神火炬生生不息,风雨兼程地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篇十七:《觉醒年代》观后感

有这么一部电视剧,它让我较为透彻的对当时革命创作时期得到了解,也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前年代革命的艰辛,更是看到了当时那一代人的觉醒。

它,就是《觉醒年代》。

刚开始看这部连续剧的时候,我其实挺抗拒的。因为和奶奶看了太多这些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连续剧,里面情节夸张、人物刻画不丰满,我并没有看的多入迷。但在这部剧里,我仿佛看到历史书上真实的事件就发生在我眼前,而整部剧中最为吸引我之处,就是出现了——陈独秀先生。他的出现,宛如黄水中的一股清流一般,将故事的发展,引入了一个高潮。他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是因为他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新思想、新的精神,是其他角色所不能及的。觉醒年代之名,亦是从其所创办的看报——《新青年》中提取出来的。何为觉醒,要有“新政府”“新思想”“新文化”,也得需要一个像陈独秀先生这样的领袖人物,一个险些灭亡的国家,才能彻彻底底的觉醒。正是有了陈独秀先生及其它领导人的呼吁与带领,那个腐朽的国家才真正可以发起反击,以重拳出击!

看完了这部剧,我深受感触的。一是在于当时的人民能做到前所未有的团结,先是停止了内讧,再是不顾生命危亡的与我们的敌人斗争,都无不显现出我们中华人民的团结。当我们一次次的打了胜仗,当我们一回回的夺回本应属于我们的土地时,我们成功的向外国人证明了我们中国,不会再是他们的殖民地,正所谓,真理,永远战胜强权!中国人再一次用真理,战胜了外国人的强权!

人民觉醒的年代,除了是当代人的觉醒,更是一个国家觉醒。感谢这部有着非凡意义的连续剧,让我重新认识了那个时代不一样的中国。

篇十八:《觉醒年代》观后感

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也许有人是这么想的:不就是革命剧吗,像这样的剧早就过时了。也没有像迪丽热巴,鹿晗那样红遍大街的大明星,老一辈的人看还行,年轻人碰都不会碰吧。但是我想,当他们看完这部剧后估计不会这么想了,反而会赞不绝口。这部剧讲的是中国人的觉醒,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关键,我们如今生活背后的腥风血雨。我认为它值得每一位中国人去观看、学习。

这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郭心刚,他是本剧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人。一战后,中国弱无外交,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本应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主权,可这时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却不乐意了,说德国应将山东交给日本。被人们简称为“巴黎和约”。这件事像一导火索,引燃了整个中国,陈独秀先生在文章里写道: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的十四条宣言,全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得知此事的郭心刚竟一夜白头。在陈独秀和李大钊安慰下,郭心刚立即加入了由此次巴黎和约事件挑起的“五四运动”,却在游行时发病去世。临死前,郭心刚让他的好友等到山东回来,到他的坟前告诉他和他父亲。

其实当时有一点他们没注意到,当时中国95%以上都是农民,可他们的注意都是在工人阶级,这是很片面的。不过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最后在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进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他们是中国最早觉醒的人,他们当中有的也是觉醒后最先死去的人。但是他们却唤醒了更多的人,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奋斗,最后获得了革命胜利。

篇十九:《觉醒年代》观后感

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在乱世中,或是沉睡,或是觉醒。《觉醒年代》作为当下热播的电视剧,以幽默风趣的口吻尽可能地还原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或病态。“觉醒”,就是尝试的过程。所谓觉醒,就是建党的坎坷道路。

我有时会想到那个民国年代,想看看这些满腔热血的青年们,想与他们“切磋”。我也是非常震撼,甚至产生了“我怎么就没生在那个年代和大家一起进步”的念头。黑暗才能衬托光明的来之不易。给我印象较深的就是各学派争论、切磋时的场景。不管是保皇派还是革新派,双方有过争执、争吵、争论。但是都是为了学术的切磋,谁还不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观点不同罢了。我之前总以为像黄侃、辜鸿铭等都是社会的“恶人”阻挠社会进步。包括辜鸿铭的经典动作——漱口,也是让我感觉很不礼貌。可实际上他们之间并没恶意。哪怕是同样支持革新的胡适李大钊两人也会因为如何改革的问题“一见面就吵”,但是这并不伤感情。我认为这点是非常可贵的,我想他们都知道大家都是为了祖国吧,只有百家争鸣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方式不是吗?

这个电视剧更像是一副群像描写。无论是决心改革北大的蔡元培,是探寻救国之路的陈独秀,是注重工人阶级改革的李大钊,是崇尚美国实验注意的胡适……都无不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

鲁迅也是其中之一。

鲁迅目前位列中小学人群中的“三怕”。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他的一生都在做斗争,人到晚年依然锐气十足。在该电视剧中他的戏份不多,出场率低。可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钦佩和膜拜。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他完成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累得瘫倒在地的场景,还有他颤颤巍巍给作品写下“鲁迅”二字的时候。“鲁”是母亲的姓,“迅”是他的小名。瘫倒在地,可见工作压力之大。不过我还是相信鲁迅他还是幸福的——他终于做了他想做的事,说了他想说的话,完成了他一直想完成的作品。这种幸福感,是超出常人幸福的幸福感。四处散乱的稿纸,不知为什么让我的心揪了一下,心中产生了对鲁迅莫名的心疼。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和他的“爹”就诞生了,“鲁迅”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始终坚信希望可能就从绝望中诞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是他,青年过北漂生活的也是他,关心新青年发展的还是他。鲁迅的一生都在寻找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方式,去唤醒国民,改变国民性。虽然有些没有在觉醒年代中得到体现,但都是鲁迅深刻的内涵。

在黑暗中我也看到了希望。无论什么时候,未来都该是属于新青年的。我从陈独秀的两个儿子身上就看到了希望。剧中说到“不对付”这个词,但是“不对付”只是一开始的思想观念不同罢了。陈延年满腔热血,有主见,有义气;陈乔年相比之下虽然没有他的哥哥那么“抢镜”,但是剧中很明显地改变了陈乔年的思想转变,开始变得有思考,有见解,甚至是还翻译了国际歌的副歌。两人唯一遗憾的就是过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被反动当局迫害。不过我相信,逆时代发展者,必将被时代抛弃。他们杀的死陈延年陈乔年,却杀不死无数的热血青年!新青年们就是那个时代让我看到的曙光。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只有吃够自律的苦,才能够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拥有想要的人生。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成就大事。站在五星红旗下,流着华夏人民的血。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当代的青年生活在富裕和平的社会环境之中更不能失去了勤奋与理想,要知道这些都是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身为革命者们的后代,我们应当砥砺前行。

篇二十:《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年代从辛亥革命彻底失败开始讲述。1911年陈独秀因为不支持临时大总统逃亡日本。在日本的一个大学里,一群中国留学生正在热烈争论着解救中国人民于水火的良药到底是西方多国尝试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只有美国一国尝试的共和体制。他们讨论热血沸腾,把餐食忘在了一边。

一个流浪者经过这里,看到了碗里的白馒头停了下来。从容不迫地把馒头放到嘴边,一口两口,再扒两口咸菜,冷漠的看着闹事的学生。他脸色蜡黄,头发像落寞的雄狮,棕色粗布的长褂上爬满了虱子。一位长相端庄的学生发现了他,邀请他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便是陈独秀开场的样子。

他经历了革命的失败,早已不同于这些满腔报国热血的青年,可想而知当他说出中国目前没有良药时学生情绪高涨。质问、责骂、甚至有些人动起手来了。随后不久陈独秀便和朋友回到了上海,在那里,他开始办《新青年》并且立下了他二十年不谈政治的誓言。

庭院里的蒹葭黄了又绿绿了又黄,窗框上的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北大的新校长蔡元培找到了陈独秀邀请他去北大做新闻学的学长。在蔡校长三顾茅庐后陈独秀终于同意去做北大的“陈学长”。和他一起去北大的还有他的《新青年》杂志,就这样它与《京报》一同坐拥了北大的神潭。

北京大学不仅仅是当时中国最厉害的高级学府汇聚了中西各流派、各信仰、各国家的人才还同时孕育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年轻的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玫瑰与荆棘不可分割,有支持新文化的积极青年就一定会有保守派的守旧师生,他们不谋而合,对陈独秀这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导人下了道道无声的战书。

一开始,陈独秀对外界的声音不予以理会,但时间长了以后他便不再甘愿忍气吞声,一战结束后为了整顿北大师生的品德,维护新文化运动的实施,陈独秀破了他仅仅几年前立的规矩,新青年开始发行与政治有关的文章,在众多救国方案中有守旧的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有许多人认可但没有实践机会和前人经验的无政府主义,有刚刚失败的俄国苏维埃革命。这些都成为青年关注的话题。

陈独秀有的两个很有主见的儿子——长子延年、次子乔年。

他们的祖父母去世时父亲没有回家因此两个儿子与陈独秀关系十分不好。他们二人一开始在码头打工,勤工俭学打算去法国留学。为了表示他们对父亲的不满,他们决定不收父亲一分钱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帮助。陈独秀也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恼火,相反他认为自己的儿子的这种行为是有骨气的表现。他认为应该让孩子们多吃苦“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当高君曼告诉陈独秀,延年、乔年在码头出苦力扛大包时,陈独秀不是心疼,而是骄傲地说:“人世间从来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帝,只能靠自己。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强大起来。

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给两个儿子最好的教育磨砺。几年后,两个儿子都在这个血雨腥风的昏暗时代,为了中国的觉醒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他们青春的生命定格在奔赴刑场时那回眸一笑,那么灿烂!那么惊艳!那回眸告诉了我们,他们看见了曙光,看见了不久将来新中国的样子。

作为泱泱华夏的传承人,我们感谢前辈为党、为新中国的建设受的刑、流的血。当他们知道如今的中华无不沐浴在璀璨的五星星光下,他们该有多么欣慰……

by:秦子祎